
太夫人姓李氏,博野儒生諱宗白季女也。少時聞父夜讀書,即能闇誦。年十九歸贈公,七年而嫠⑴。子會一經書皆太夫人口授。自贈公之歿,逮會一未遇,家窶艱,舅姑老,父母衰疾,無子養生送死,不惟心萃力殫,資用半手所拮据。自會一出守襄陽至開府河南,所以忠國利民,濟艱銷萌,拯兇飢,正禮俗,不惟朝夕訓誨,且多出於太夫人之規畫。會一之守襄陽也,三攝荊州,九赴鄂城,每遇水旱,太夫人必跪烈日甚雨中,家眾恐致疾,羅跪挽掖終不起,常應時而得所求。雍正九年,荊州都統將兵西征,命造浮橋,吏民惶急。太夫人曰:“凡人必曲致其情,而後可以理喻。”會一從之,乃次第以舟渡。時又調綠旗兵馬,會集襄陽,供具夙辦,軍喜而民不擾。未幾,移守揚州。襄陽、樊城、宜城並建賢母祠不可抑止。乾隆四年,開、歸諸郡大水,會一懇陳民瘼,流民所至,命有司隨地廩給而籍之,踰歲資送還鄉,無一流亡於他省者。民皆曰:“豈獨大府之明,太夫人為吾民廢寢與餐,大府安得不竭心與力乎?”始會一入覲,已命攝廣東巡撫,以母老不能赴任辭,遂改河南。及自河南內召授副都御史,未數月,聞太夫人疾,乞終養得俞旨,皆數十年中大臣所未有也。八年冬,特賜太夫人御製五言律詩一章,堂額一,楹聯一⑵,一時爭傳,謂前古邀此異數者亦罕雲。會一雖洗手奉職,而自遷兩淮鹽運司,晉巡鹽御史,秩賜皆豐。太夫人節儉治家,嚴子婦,非請命珠金尺帛不得專取,並蓄以待大用。其在官中救水火之災,給師旅立營倉,置舉本以恤卒伍,建禮祠,修橋樑津渡,施濟窮民,見治所德政碑。家居睦姻任恤,分田贍族,立義倉義學,以及道路倉卒,拯救急難,倶載會一所編《年譜》,餘前已入《聞見錄》賢母類中。而太夫人卒,會一復以狀介餘族子觀承⑶請銘,餘苦辭之,難更設也,既而思之,古稱女士謂女子而有士行也,不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慮,今之士實報此志者幾人哉?而太夫人則志與事皆有焉,故更摭前錄所未及而敘論之,俾吾儕有所愧恥而興起焉。太夫人雖通文史而不為詩詞。其在廣陵⑷,憫民俗怙侈縱逸,由近鹽多商,作《女訓》十二章,以劼毖⑸之。每閱邸報至聖制惇大,必三拜稽首以慶。群下有讜論訏謨⑹,亦再拜稽首。廣哉淵乎其宅心也,用此觀之,則所見於行事抑又其淺焉者矣。始贈公歿將卜於祖兆,族人隘之,太夫人泫然曰:“宅東有田,孤嫠便祭掃”,遂定窆⑺,是為東章新仟⑻。越五十有一年,而太夫人祔⑼焉。贈公諱公弼,卒於康熙三十二年六月朔日,年二十有七,乾隆二年誥贈資政大夫、河南巡撫。太夫人卒於乾隆九年七月朔後一日,享年七十有八,誥封太夫人,祔以十一月十一日。孫男三人,長嘉銓,雍正乙卯舉人,次永銓殤,次啟銓承蔭。孫女三人。銘曰:古之貞婦,守節閨房,夫人義事,實播家邦。古之賢母,義方是帥⑽,夫人德心,曲成民物。克己裕人,恩週六親,禳災弭患,誠動鬼神。九重襃嘉,萬眾稱美,福德之全,在古無比。天實光啟,以昭女儀,豈惟女儀,志士之師。
尹會一(1691—1748)清朝官吏。字元孚,號健餘。直隸博野(今屬河北)東章村人。雍正進士。歷任吏部主事、揚州知府、河南巡撫、江蘇學政等職。終身欽慕顏、李之學,但言義理仍宗程朱。平生尚實行而薄空言,重身心而輕文字。反對守書本、 奉語錄,自溺於記誦之末,高談性命,不獲受益於身心。
尹會一的母親李氏去世後,尹會一託方觀承請求方苞撰寫墓誌銘。碑文收入乾隆三十二年《博野縣誌》。墓在東章村東,毀於文革時期。民國時期徐世昌刊刻《博野尹太夫人年譜》時,墓誌拓片放在前面。疑在民國時期志石即出土。方苞(1668—1749),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裡)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進士第四名。官至禮部右侍郎。
來源:博野歷代碑刻輯釋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