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22
重醫
曾灑青春過考場袁家崗前是農莊
西遷意志勝寒暑東望故鄉譴愁腸
校園易生情愛意書中難出真豪強
心修到少人已老眼底紅塵正蒼桑
————————————————


完成住院醫師培訓之後,醫師可能就有了三套思維體系:常人的,臨床的,和受制於社會的。
思維決定行為,而行為也是一種語言,折射思維。為了少寫幾個字,文中敘述一律省去體系字樣。
常人思
也可以稱為非專業思維。這一套應該在少年時期塑型,至遲在高中年齡階段基本成型。對善惡美醜,是否具備仁愛憐憫同情正義之心,基本推理思維能力,能不能當好醫生的內因已經基本確定,將決定下一步專業思維訓練成績,有點回應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老話。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醫學院招生,看中學成績,看高中和大學本科生階段的成績加涉醫課外活動,十年左右時間,不但看成績,更看人品,重視推薦信,嚴格選拔程式,篩掉過度看重掙錢的,受不了應激壓力的,吃不起批評的和吃了批評不改的,甚至熬不得夜吃不下苦受不得累的侯選生,那個架勢,根本就不指望成型的本性能有多大改變餘地。
一旦走進醫學院大門,則不給學生過分壓力。許多最好的醫學院,包括解剖生理之類的重頭課程考試,居然全是是通過與否,沒有分數,無從排名。
醫學基礎課學完之後的國家考試第一步(USMLE step one), 現在也只有通過與否,似乎更重視醫學教育的過程,只要按步就班走完程式,相信就能達到標準,充分反應出一種根植於對體制的信心。
這一個層次的思維,雖然不專業,卻是學習專業的基礎。
醫生品質保證,從醫學院招生開始。
中國目前的醫學院招生,說得不好聽叫一塌糊塗,連最基本的學制多少年都沒有統一,碩博本科,大專中專,五花八門,招生人數也是各校自行其事,各顯神通,沒有按測算的國家需要,定下住培住置,再根據住培位置定下全國醫學院招生總數,有些學校,為了多收學費,無原則擴招,天垂雨露不拺枯榮,不管品質,畢業生就業困難,也沒聽說主管部委有什麼大動作來改進。
醫學院教育的這個現狀,為下一階段的專業培訓帶來極大困難,決定了國家住培從起跑線上就落後一大截,對醫師培訓品質的破壞很難低估,直接影響國家醫療保健品質,許多醫患矛盾可以從中找到根源。
床思
是醫生的專業思維訓練。這個訓練從一進醫學院就開始,做完住院醫師基本成型,其改進和完善恐怕貫穿整個行醫生涯。
個人體會,最重要階段是在住院醫師培訓那幾年。拿內科住培來講,這個培訓不是讀完醫學院,進入住培,排頭將內科的各亞專業科輪轉一遍,跟在帶教老師後面抄處方,一年兩年三年,就算完事,而是有一套特別的訓練方法,需要一個完整的培訓架構,如同一個精良的生產線,作為半成品的醫學院畢業生進去,走完程式出來,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基本合格的主治醫師。
這一套架構的基本成分包括:最重要的小組制教學,必不可少的晨報,每天的工作查房,參加各種講座,讀雜誌會,重症及死亡案例討論,並在其過程中接受適當的評估,到最後驗收性質專業資格考試,等等。
任何一個住培基地,沒有這一套東西,或者說始終建不起來這一套架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規範了的住培基地。比如晨報教學,重在臨床思維培訓過程,有一套程式,最好不依賴PPT,不是一人講大家聽,而應該是就實際臨床病例,從模擬病史採集開始,由主訴引出主要鑒別診斷,由此指導進一步病史詢問,查體和收集實驗證據,羅列出問題,並就每一羅列的問題,拿出相應診療意見。
晨報結合工作查房,是住院醫師在帶教老師指導,建議和批評下,通過實踐,在質疑和反思中學醫的最佳時機,正是晨報和工作查房造就的實踐、感悟、思考,並立即付諸行動的過程和環境,培養出住院醫師的專業素質,包括臨床醫學知識,科學素養,同情心,交流能力,乃至社會責任感,是其他人任何方式不能替代的。
一個好的基地,會把醫學院畢業生,不知不覺地造就成一個能獨立執業的醫師,最主要的改變就是臨床思維能力。不僅如此,反過來也會影響醫師的常人思維,往往使之成為一個更有能耐的人,一個更好的人。
一次同學聚會。多年不見,難免先從臉上找當年印跡,再從鄉音篤實沒認錯人,再問現在幹啥子。所有同學中只有一個人讓我眼紅。我沒選錯字眼,眼紅,那真是我當時的感受。問他幹啥子,旁邊同學搶答說是刑警隊長。
What?! 說起刑警隊長,印象裡應該牛高馬大,身手矯健,動作敏捷,言語斬釘截鐵。可我這個同學其貌不象啊,難道這傢伙有家傳武功又城府深厚能四年暗藏不露?看我滿臉狐疑,我這位同學自己來一句:這有啥子嘛,刑偵破案,不就是診斷鑒別診斷嘛!
這高人的輕描淡寫,一語中的,破了我的狐疑!他畢業後分配回地區,地區又到縣,縣又繼續向下直到最基層單位。這可是77級的人物呢,自然心思向上。正好縣公安局要法醫,於是改行當法醫。縣裡哪裡有那麼多需要法醫的時候,閑來無事,就和一幫子的年輕偵察員打堆,幫忙分析案情,總是正確,屢立戰功,大傢伙說,得了,你來當隊長吧。我這同學就因軍功晉級,改了行,卻一點兒沒有埋沒當年所學。
順便聊兩句美國醫學院改革醫學教育的話題。如果說分數萬歲,唯成績論英雄是右,文革中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左,醫學院校教育在今天的美國是蕩到了左邊,左邊的邊邊上。眾所周知,邊邊之外就是懸崖。實際效果如何,只有時間才能回答。想亦步亦趨,跟著學的,要多一個心眼。
社會思
在重醫的第二年伊始,班上一個老三屆的大哥,翻了翻才發下來教科書,突然夢囈般的抱怨:嘿,高等數學啥子時候教呢,啥子大學喲,就學這些名堂。
我們班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沒有報醫學院志願,是過了分數線,甚至高分考生,硬塞給醫學院的。這種先結婚後戀愛,不少人始終愛不起來,畢業後自然不會行醫。這種情況在美國幾乎不可能出現。
行醫執業,決定醫生必須是社會中人。
明明從早到晚都在療傷止痛,醫學院校卻生怕學生不知民間疾苦,進醫學院之前的社會活動,就讓醫學生對行醫是一副如何景象有初步理解。
醫學院第一年就接觸病人學會問病史。到住培階段,已經泡進了社會大染缸。在這樣的環境下,三年或更長時間裡,經過一個與現實碰撞,不斷反思的過程,養成思考、感受和行動的習慣,培養成富有同情心、善於交流、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醫師,其專業思維,已經熔入社會因素,但還不是真正的社會思維。
醫師的社會思維要在住培結業後,進一步塑型。這時經濟完全獨立,成了家,兒女要上名校,配偶要豪宅,要攀比名牌,事業要上晉,相當程度上是社會潮流的產物,個人努力會顯得非常渺小。有兩個社會因素決定臨床醫師的三個思維在碰撞融合指導行動時,不至於太出格。
一個因素是行醫執業的監管機制。這裡又分為兩個方面。
一個來自行會。有一個說法:美國沒有總統,日子會過得更好。但沒有行會,社會生活就會亂套。因為行業協會為了保證會員利益和行業聲譽,制定了嚴格准入標準,從嚴管會員品質,保證了產品(服務)品質不低於標準,從而使整個社會秩序井然。
一國家之所以發達,與姓資姓社,經濟名叫市場還是計畫,不一定相關,但一定是行會制度健全。這些行會幾乎全是獨立於政府的也與政黨政治無關。
美國醫生從培養到畢業後繼續教育,都由行業協會保障品質。住培期間是ACGME,畢業後內科醫生是ABlM,資格考試通過後,每十年還有重新認證考試,讓你偷不得懶。ABlM曾經有段時間,不斷加碼重新認證要求。記得我十年多前那一次,不得不做了一個小質控專案,才順利通過認證。後來有會員揭竿而起大聲反對,威脅另外成立協會與之抗衡,ABIM立即服軟。今年通過重新認證,除了拿夠繼續教育學分,通過考試,沒有其它加碼項目,就收到了證書。
另一個方面是行政方面監管。需要向州政府申請行醫執照。州行醫執照不需要行業協會的資格證書,但要醫學院畢業證書及學術成績,也需要培訓基地主任在申請文書上簽名證明培訓合格。
執照每兩年更新一次,每次要有足夠繼教學分,每年25分。如果通過了ABIM資格證書更新認證,四年免繼教學分。申請表上要回答幾十個問題,被醫院處罰,有官司在身,刑事案底,員警抓過,醉駕過,吸毒嗑藥,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執照更新。
如果在醫院工作,還要申請處方權,也是兩年一更新,名堂比州執照只多不少。許多醫院現在要求有效的資格證書。這樣管下來,醫生很可能是美國這個整天自由掛在嘴上的國家裡,最不自由的一群人。所有這些嚴格監管告訴患者,只要看到有資格證書,可以相信坐在對面的醫生不會太差勁,也最大限度地避免醫院裡出現湘雅那種見錢眼開的劉主任。
第二個社會因素是如何償付醫師,即支付問題。
按理,培訓合格執業醫師,只需要遵規守紀,把心思放在看病,為病人解決問題上,錢會滾滾而來,並不需要挖空心思想錢。如果所在體制不合理,通過適當途徑,改進體制,這就是為什麼醫師素養六個核心能力中有一條:積極參與所在體制的改革發展。最糟糕的就是,支付體制有重大問題,抵消住培對醫師素質教育產生的任何正面影響。
讀過一本講印度社會現狀的書。書中一位主人公患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病,需要換瓣手術。印度的公費醫療體系是免費的,但病人的心外科醫師在決定為病人動手術之後,開口向病人要紅包。那個數是這個撿廢品為生的小夥子一輩子也不可能掙下的。這醫生心裡大概糾結了幾個月,最終還是為病人做了手術,沒有拿到一分錢紅包,小夥子獲得新生,也幫醫生守住了底線。
美國醫生的收入,在工薪階層裡最高一級,但與搞金融商業的,高科技行業的,演藝圈裡的,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按學醫付出的代價,能夠學醫成功的人,幹別的行道也應拿得下來。決定學醫,相當程度上仍是信念和道德選擇。美國行醫,醫生看病,基本上可以不與病人談錢。在醫院上班,也不用為醫院創收,因為無論是國家醫保medicare 還是商業保險,支付醫師和醫院是互不相干的二條線。
美國醫療服務中腐敗不是沒有,但是很少,這個支付體制是最大因素。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全民醫保,情況類似。任何一個國家,要解決醫生的腐敗,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著力點。
我有一個舅舅,晚期癌症,我去看他時,真的是處於痛不欲生的狀態。床旁打著點滴,問護士,是白蛋白。我找到主任,一個後輩校友,請他立刻停止輸液只給嗎啡點滴,病人當晩就去世了。在這之前,辛苦掙下的三套房,全部賣光去吃中草藥,一家人陷入赤貧。
後來回去講課,只要有機會,必講醫師素養,講素養必講醫德四原則,特別是不傷害。逮到病人絕症求生的心理,榨到最後一分錢才鬆手,這不是傷害是什麼!又有另一親戚,上消化道大出血就醫病癒。要來醫院列印出來的明細帳目一看,幾乎做了全套這個三甲教學醫院所能開出的檢查,CT胸腹盆,頭MRI,全套自身免疫項目,激素檢測有應該的TSH,但睪酮,FSHLH, 就顯然是創收專案,更搞笑的是,來回翻了幾遍,沒有看到任何相關幽彎的檢測。
晨報訓練過程中,強調主訴之後,緊接初步的鑒別診斷,用以指導下一步的查體,開出輔助檢查。如果訓練時一套,畢業後行醫另一套,住培白費力氣。如果訓練時就只會為了創收,開檢查下大包圍,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幾代人下來,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自從胡溫年代開始醫改,支付方式改革始終沒有重大意義上的突破。如果醫師擺不脫為科室為醫院創收的壓力,對醫師思維的影響很難是正面的。
最終要解決問題,恐怕還是要回到醫改方案。最好隨發達國家的大流,參照西歐北歐改。另外一個很好的參考是臺灣,如何改成現在版本的,醫生醫院是如何想通轉型過來的,有些什麼值得借鑒。如果搞成一個兩岸接近的醫保體系,先在此統一成功,功德無量。
至於經費和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的藉口,三十年前說不行,二十年前說不行,十年前還是說不行,如今又過了十年,還是不行?現在光是一個做核酸,好像沒費力氣幾千億就用上了。搞一個像樣的全民健保醫改,比全民核酸收益大吧,特別是現在,國際環境險惡,美國人及盟友緊逼步步驚心,正是需要儘快收拾好民心的時候。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一下決心,不就很好的做起來了嗎!只有醫改成功,支付理順,配合監管,才能將住培獲得的利益最大化,和諧臨床醫師的三套思維,最終惠及醫患關係,難道不也是國家維穩的重要一環?
今天9/18,灣區下了今年頭一場像樣的雨。美國新冠每天大致死亡400左右,相比2021年一月最高峰時每天病死3400多,已經不能再稱為大流行了。
有一天門診來了5個新病人,每一個人都在過去一兩個月之前感染過新冠,雖然檢測陽性,卻症狀輕微,有二人沒有打過任何新冠疫苗,也平安無事。這個薩二在美國的行為變了。
重醫憶舊
曾灑青春過考場袁家崗前是農莊
西遷意志勝寒暑東望故鄉譴愁腸
校園易生情愛意書中難出真豪強
心修到少人已老眼底紅塵正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