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陳嬰母,記於《項羽本紀》
        陳勝大澤鄉揭竿而起反秦,天下雲集響應。項梁也舉兵吳中,還想聯合剛剛起事的東陽陳嬰。陳嬰為東陽令吏,為人信謹,有長者風。東陽少年殺了縣令,相聚千人,強立陳嬰為長。少年們還要立陳嬰為王,陳嬰母對陳嬰說“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陳嬰就放棄了做王的打算,帶領舉事者投靠了項梁。
        陳嬰母親的話為兒子決策起了關鍵作用。短短數語,說明瞭不做王勝可封侯,敗可逃亡。更重要的是她認識到從家族遺傳上來說,自己的兒子不具備做王的天份,強做王,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知子如此,知道甘居人下的益處,真是明理的好母親。
        陳嬰投奔項梁,在楚懷王部,陳嬰被任上柱國,獲得五縣封地。在楚漢之爭末尾,陳嬰投靠劉邦,最終受封堂邑侯。在那個兵荒馬亂、朝不保夕的年代陳嬰能得封善終,也惟母力。
        第二位:王陵母,記於《陳丞相世家》
        在記述陳平的《陳丞相世家》一篇裡,因為陳平接了王陵右丞相位之故,順便以很少的篇幅記述了王陵的事蹟。王陵原是沛縣人,當初是富豪。劉邦在沛起兵,在入關至鹹陽時,王陵也聚集數千人起事,卻不肯跟從劉邦。直到劉邦回師攻伐項羽時,王陵才與劉邦兵合一處。楚漢相爭,項羽想爭取王陵,就抓了王陵的母親。王陵派人交涉,去的人見了王陵母親,陵母說:“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
        王陵在沛縣時,劉邦曾經以兄事王陵。他們的關係應該不一般。以劉邦的處事,對王陵的母親也一定很恭敬。王陵的母親因此認可劉邦。為了讓兒子一心一意事奉劉邦,不讓兒子王陵掛念自己,王陵母親便自殺了。王陵母親的識人智慧和處事決絕讓人感佩。
        第三位:趙括母,記於《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趙相爭,趙奢為趙將,曾經大破秦軍。趙奢死後,廉頗為大將攻秦,秦數次敗於趙軍。秦離間趙王,說秦國最怕趙奢之子趙括。趙王相信了,就讓趙括代廉頗為將軍。藺相如勸趙王說,趙括只不過是念了他父親的書,根本不懂得活用應變。趙王不聽。
        趙奢曾經囑託妻子,說自己的兒子將來不可讓他帶兵,帶兵必亡趙國。所以趙括母上書趙王,不可讓趙括為將。因為趙括剛當上大將就趾高氣揚,目中無人。還將趙王賜的金帛,歸藏於家。見了便宜的田產就購買。跟他父親趙奢愛軍散財的行為完全不同。趙王不聽。括母又說:“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趙王答應了。
        趙括為將,與秦戰,大敗。趙括也被秦軍射殺,身敗名裂。趙括成為“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
        趙括母在兒子趙括受重用時,向趙王極力阻止。顯示了括母的明智。因人輕言微,不被重視,括母也無可奈何,她只能向趙王求得保自己一命。這是何等清醒的頭腦。這樣的母親也是世上罕有。
        第四位:張湯母,記於《酷吏列傳》
        張湯是漢武帝時的廷尉。廷尉是漢代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員。張湯很清廉,但處事心狠手辣,所以得罪了朝中許多人。後來別人陷害他,他也被捕下獄。他覺得自己沒有罪,不想自殺,漢武帝就派人勸他自行了斷。不得已,張湯自殺。
        張湯死後,家產不過五百金,都是漢武帝賞賜的。家人打算厚葬張湯,湯母說:“湯為天子大臣,被汙言而死,何厚葬乎!”就讓牛車拉了,只有棺沒有槨下葬了。漢武帝聽說後,非常感嘆,說“非此母不能生此子。”漢武帝憐惜張湯,就提拔他兒子的官職,算是對張湯的安慰。
        張湯的母親在喪子之痛之時,沒有亂了方寸,而是簡樸地處理兒子的後事,也藉以表達自己的激憤之情。其剛強之風難得。她的努力,也為兒子爭得一點皇帝的憐惜,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這已經很難了。
        司馬遷《史記》記這四位為人母者,看似事有牽引,不得不書,實際上也是他刻意而寫。雖然篇幅精短,但寓意深刻。女人為母則剛,在有關兒子的大事大非面前,她們智慧、明理,剛毅,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她們沒有缺席。
           壬寅年八月三十日記於古幷日新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