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生活的節奏開始不斷加快,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久而久之,他們開始對都市生活產生了疲倦,甚至開始蘊藏不滿。於是,自然也產生了逃離的慾望。而在印象中,與城市相對的鄉村,似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鄉村旅行的興起,不僅撫慰了現代都市人的旅行需求,同時鄉村旅遊對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繁榮新型工農城關係系都有巨大的助益。鄉村旅遊發展問題已被關注多年,我國鄉村旅遊也在近十年來由政策引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史玉丁等,2018),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也被認為是傳承和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孫九霞,2019)。


而在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境內,鄉村旅行已經度過了相對簡易的觀光階段。在逐步與鄉村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創新了旅遊模式,同時保護和傳承了鄉村傳統文化,更進一步發展與振興了鄉村經濟,其收入也成為部分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李巧莎,2021)


有鑑於此,本文試圖對日本鄉村旅遊中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從中尋找到具有借鑒的地方。


一、群馬縣,山水町


水上町位於日本群馬縣北部,距東京約160多公里,由利根郡、月夜野町、水上町、新治村新設合併誕生,佔地350公頃,是群馬縣內面積最大的町,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是日本河川面積最大的「利根川」之發源地。町的四周群山環抱,座落著日本百大名山之一的「谷川嶽」。憑藉著豐富的水源,本地共建造了5個水庫,提供著東京等首都圈 兩萬九千人以上的用水及農業,工業用水。


(一)農村公園:將區域轉化為公園



自古以來,農業便是水上町最主要的傳統產業。然而其終究受限於地理條件,始終無法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因此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便也無可避免的面臨著老齡化,空心村等問題。農業生產因此受阻,轉型似迫在眉睫。


於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提出了「農村公園」的綜合規劃。規劃擬結合本地的傳統農業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從整體上將整個區域打造為一個休閒娛樂的公園。


為此,他們率先營建了包括農村環境改善中心,農產品加工所,農林漁業體驗實習館,作為維護本地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體驗觀光的基本場所。


在這一基礎上,結合對遊客渴求休閒的心態的把握,本地政府開始圍繞溫泉資源,打造怡人的度假村,同時也就解決了遊客住宿的問題。



接下來,政府將目光投向了戶外運動。為了用活水資源,在春秋天,政府開始推行在利根川上的激流泛舟及劃獨木舟等 水上運動。也推出了一些列諸如從橋上的高空彈跳及滑翔翼,飛行 傘等刺激冒險的樂趣。


到了冬天,本地共9處滑雪場開放。除了滑雪,玩 雪橇,還有一種叫「雪地漫步」,就是穿著滑雪板在山間或原野上走路的運動。雪上活動種類繁多,不分等級,大人小孩都能享受到玩雪的樂趣。


(二)匠人之鄉:是挖掘,亦是創造



在初步建立鄉村公園之後,當地政府將目光轉向了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


由於其位於交通往東京的交通要道之上,所以在過去常為旅人提供住宿歇腳的地方,因而也曾被譽為日本的宿場町之一。


這裡曾有密集的旅館以及零星幾家工藝館。可隨著汽車旅行的興起,旅人住宿的需求快速下降,旅館一家接著一家倒閉,最終只剩下幾家工藝館還在勉強營業。


本地政府注意到了這一現狀,決定振興往日的光輝,並將其納入整個公園的休閒版圖。


為此,他們首先在資金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匠人之家」建設的前三年,依據匠人的數量,町政府每人每天發放4000-5000日圓的補貼,並且在之後的五年中,町政府還會繼續以委託管理費的名義給「工匠之家」提供資金補貼。


此舉不僅激勵著本地居民重新投入傳統工藝的鑽研與生產之中,同時吸引了周圍的匠人紛紛入駐「匠人之家」,從而大大擴展了「匠人之家」的內容與規模。


經過二十年的運營,水上町建立了多樣化的胡桃雕刻、彩繪、草編、木織、陶藝多個傳統手工藝作坊,形成了「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編之家」、「荼壺之家」、「陶藝之冢」、「面具之家」等30多個特色手工藝品牌之家。



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當地政府始終保持著統一規劃與管理的工作。其通過法律的形式,頒布了一系列針對傳統房屋的保護的法規,有利促進了對傳統建築和區域整體風格的保護,維護了本地整體的品牌形象。


二、從水上町的成功中收穫的經驗


(一)把握旅行者的出行需求,確立清晰的目的地定位


隨著旅行的日漸普遍,可供旅行者選擇的目的地也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在這樣的環境下,把握住遊客的心理需求就顯得尤為關鍵。水上町之所以提出「公園」的概念,恰恰就是因為他們注意到在經歷了初期的鄉村觀光旅遊後,日本旅行者已經對「單純的觀光」這一模式失去了興趣。


為此,他們才通過「公園」的模式,將「休閒」融入鄉村旅遊的目的之中,並圍繞這一目標,逐步打造了一系列休閒體驗活動,從而為其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二)整合本地資源,確立市場定位,打造品牌特色


如果說,國內鄉村旅行的1.0時代,是資本,投資者,旅行策劃師將目光投向了鄉村,從而引起了「鄉村熱」,那麼「鄉村旅行」想要成為真正成熟的產品,就不得不經歷一個充滿競爭的2.0年代,一個有別於「產品時代」的新時代。


照「定位」的作者,特勞特的說法,在「產品時代」中,營銷人員主要的目標,便是設法找到能打動市場的產品特點和顧客利益。可是這個時代,很快就消亡於「跟風」之中:相似的產品出現的實在太快,以至於前一產品快速的被後一產品所淹沒。


而時至今日,「鄉村旅遊」產品的市場正面臨著相似的處境。因此,建立合適的市場定位就變得尤為關鍵。


這就離不開對本地資源的深度調研與整合,以及長期而非圖一時回報的投資支持。而其中更重要的,我想,正是要能獲得本地居民長期而持續的投入與支持。在山水町的漫長發展歷程中,我們始終能看到本地村民長期如一的參與與支持,所以「匠人之家」才能從一個已經失落的概念,逐漸發展為「一村一品」的繁榮景象,並最終成為「水上町」的品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