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齊,告訴岸英,你也是代我去掃墓的,請他原諒,爸爸想他,愛他...”


1959年2月,與丈夫毛岸英分別9年後的劉思齊,終於有機會前往朝鮮,祭奠那些長眠在異國他鄉戰場上的誌願軍們,當然,也包括她的丈夫、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


臨行之前,毛主席千叮嚀萬囑咐,要思齊控製住自己不要太過悲傷,要牢記通往烈士陵園地的每一處風景和土地,最好也能記住每一塊通向岸英墓地的青磚,以及周邊的泥土和氣味。


劉思齊做到了,她跟著妹妹邵華一路顛簸,從汽車抵達公墓的那一刻起,便開始四處眺望,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還有那一顆顆青鬆樹下屹立著的一座座墓碑。


當劉思齊走到岸英的墓前時,還是痛苦到泣不成聲,一想到岸英一生清苦,最後又被汽油彈炸得粉身碎骨,劉思齊恨不得就此與岸英一起長眠。


但一想到父親毛主席的教導,劉思齊又克製住了自己的情緒。


2006年,她特意前往岸英犧牲的地方大榆洞,抓了一把混合著岸英氣息的泥土放在罐子裡,轉身走了...


後來,她越來越老,她難有機會再出國祭奠岸英,唯有將相思埋藏在心裡,等待下一世的期遇。


那麼,毛岸英去世之後,劉思齊可曾有過自己的生活?這對苦命鴛鴦又是如何相識的?劉思齊壽終正寢之時,可有毛家的後人前來祭奠?


年少不知君深意,頓悟之後重獲新生

“你知道有個地方叫朝鮮嗎?”1950年10月,毛岸英對著躺在病床上的妻子說道。


“知道,那不是正在打仗嗎?”劉思齊滿臉天真地回複道,絲毫沒有察覺丈夫這句話背後潛藏的深意。


看著單純可愛的妻子,毛岸英沒忍心與之過多深談,隻是叮囑思齊,他要外出工作,可能很少來信,希望她能好好學習、保住身體,每週去看一次父親,隨後便準備起身離去。


臨走之前,毛岸英向妻子深深地鞠了兩個躬,而劉思齊年幼岸英近8歲,她什麼也沒能察覺,就這樣與丈夫匆匆告了別...


都說人生的命運都是已經安排好的,今生要吃的苦、要走的路、要遇見的人、要活多久,都有定數。


劉思齊在被蒙在鼓裡的三年間,對岸英的工作和去向也有過懷疑,隻是國家尚在打仗,她不願為了個人私事麻煩黨組織和毛主席。


她按照毛岸英的叮囑,每週末都去中南海陪伴父親,聽父親說話、講書、回憶毛岸英小時候與開慧媽媽的點點滴滴。


後來,朝鮮戰爭結束,彭老總帶著誌願軍凱旋,劉思齊還是沒有盼到毛岸英的歸來。


這一次她實在忍不住,跑到中南海詢問父親,毛主席隻是簡單地說了一句:“他犧牲了”。


三年裡,毛主席忍著強烈的痛苦,佯裝無事那般,與思齊暢談詩書,暢聊毛岸英。


怎奈,思齊一聽到噩耗,當場便癱坐在毛主席的辦公室裡,號啕大哭起來...


也許是毛主席對與妻子生離死別的痛苦能夠感同身受,見到思齊痛哭,立即握著她的手耐心寬慰。


可思齊實在是太痛苦了,根本聽不進去任何勸告,直到她感受到毛主席的手忽然變得冰涼,才在眾人的攙扶下,停止了哭聲。


多年來,毛主席又何嚐不想痛快地哭一場,為母親、為兄長、為楊開慧。


可當得知自己最愛的兒子默默地犧牲在戰場,他卻連臉色都不能被看穿,還要保護思齊這顆脆弱的心,毛主席太難了...


後來,劉思齊再也沒有在父親麵前失過儀,而毛主席還像往常那般,對劉思齊如親生女兒,隻要是劉思齊寫的信,毛主席都會以女兒相稱呼,並及時回複,就如同李訥、李敏那般無異。


自從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之後,劉思齊便開始孤立起來,毛主席為了幫助劉思齊走出痛苦,一直督促其不斷學習。


1955年9月,劉思齊向毛主席申請前往蘇聯留學,一方麵是想去毛岸英生活過的地方看看,另一方麵也想學得知識技能報效祖國,毛主席同意了,並用稿費資助了其兩年。


1959年,劉思齊從莫斯科學成回國之後,終於得到了機會前往朝鮮為誌願軍掃墓。


正是這一次的紀念,讓劉思齊真正意義上感受到,毛岸英真的不在了,他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經此一番祭奠之後,劉思齊已經是個30歲的大姑娘了,毛主席經常寫信開導她,要向前看,也要考慮自己下半生的生活。


可劉思齊哪裡能放得下岸英?畢竟毛岸英在她的心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得知劉思齊一時半會無法敞開心扉接納第二個人,毛主席的“催婚”信件,一寫就是兩年。


久而久之,劉思齊頑固的思想被感化,心理的困惑也被一一解開,也下定決心重新開啟一段生活。


1962年,劉思齊在軍科院結識了一位空軍學院教員楊茂之,二人結婚後第一時間告訴了毛主席。


毛主席大悅,隨即便抄寫了一首《卜算子詠梅》送給劉思齊做新婚禮物,隨後又從稿費當中拿出300元錢,為“女兒”置辦傢俱。


或許,若是劉思齊此生都不能有個好的歸宿,毛主席也會帶著對兒子的那份愧疚,難以心安。


後來,劉思齊的生活溫馨且舒適,她給兒子起名楊小英,也是為了紀念那個曾走過她生命裡,並且留下濃墨重彩的那個優秀男人...


姐妹手足終老去,後人相見淚滿襟

2013年,劉思齊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前往朝鮮紀念毛岸英,那年她已是83歲的高齡,未來亦不知能不能有機會再見,此時她隻想與岸英一起度過最後一個中秋節...


此次,跟隨前往紀唸的,有劉思齊的孩子,也有毛家的子孫們,他們都跟隨代表團一起前往烈士陵園鞠躬獻花,唯有劉思齊一人紅著眼圈,輕聲抽泣著…

劉思齊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透露:“我真的很想一個人前往朝鮮,就在岸英墓地邊上的小房間裡住上一晚,白天去他的墓前坐一坐,痛快地哭一場,說一說心裡話,可惜我一次機會都沒有”。


是的,63年前丈夫意味深長地告別,至此與之陰陽相隔,劉思齊心中便積壓了多少痛苦無處訴說。


她多麼想避開媒體的鏡頭與丈夫長談一回,無論是現在的新生活,還是過往的許多回憶,她太需要一個機會,好好地與岸英告個別。


可惜的是,她自始至終沒能得到這個機會,以至於隻能摸著岸英石像的臉龐,愴然淚下。


因為劉思齊知道,每隔十年的一次紀念,下一次她恐怕等不到了,她太老了,也走不動了...


就這樣,帶著遺憾,劉思齊和眾人一起回了國,每一次離開前,劉思齊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岸英向他鞠躬的樣子,可當時的劉思齊卻萬萬沒想到,那就是他們的永別。若能提前預見,劉思齊必定會好好抱一抱自己的丈夫,好好地跟自己的英雄告個別!


也許當時的毛岸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可劉思齊卻幾十年都沒準備好失去他的事實。


2022年1月,92歲的劉思齊走了,她去了另一個國度,去尋找孤獨了70多年的毛岸英。


追悼會上,劉思齊昔年的姐妹李訥和李敏,都因為年老體弱未能親臨,隻能送上花圈聊表心意。


但其姐妹二人以及毛岸青的孩子,孔東梅、孔繼寧、王效之、毛新宇等四個晚輩同框出現時,也為劉思齊的追悼會,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調。


可是,為什麼毛主席的這個“改嫁”的媳婦,在家族當中卻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


連李敏和李訥以及毛岸青的孩子們都趕來紀念,可見劉思齊與毛家的情分有多深刻。


回想當年,毛主席與劉思齊的父母劉謙初、張文秋都曾是革命戰友,在張文秋還未生下女兒劉思齊時,毛主席就曾提過:“如果你生了女兒,我們就要結親家”。


後來劉謙初被奸人出賣,不幸入獄,妻子張文秋挺著大肚子也被抓了進去。


1930年1月,張文秋被組織營救出獄,生下女兒,而丈夫劉謙初卻在入獄兩年後不幸遇害。


後來,劉思齊和母親跟著組織輾轉多地,進行地下活動,其間母親再次改嫁,生下同母異父的妹妹邵華。


抗日戰爭打響之後,張文秋夫婦帶著孩子們來到延安,毛主席第一次見到了他那個素未謀麵的“準兒媳”劉思齊。


自此以後,李敏、李訥、劉思齊、邵華等人,就在延安學習和生活,而毛主席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分別迎娶了劉思齊和邵華姐妹二人,總體來說便是親上加親。


隻可惜,劉思齊沒有妹妹邵華這般幸運,能夠與丈夫白頭到老,她隻能帶著遺憾走完這漫長的一生。


可換個角度來看,劉思齊是幸福的,她有毛主席和毛岸英父子二人的支持和喜愛,也有毛家子孫後代的紀念和尊重。


也有人說她是不幸的,甚至都沒能為毛岸英留下一兒半女,就這樣帶著內心的掛念,嫁於他人...


可人活著總要有個心理寄託不是嗎?縱使劉思齊和毛岸英緣分淺薄,卻也因此得到了新的幸福,雖然那個人不是岸英,隻要她能夠過得幸福,毛岸英若天上有知,依舊會祝福她。


那麼,毛岸英比劉思齊年長8歲,學識也相差頗多,為何就一眼相中思齊了?難道僅僅是因為毛主席的“有言在先”嗎?


有緣千裡能相見,唯歎命運太不公

1938年,劉思齊剛來到延安之時,就被毛主席認為了“幹女兒”,此後,劉思齊一直在延安讀書和生活。


那年,毛主席的大女兒李敏剛剛兩歲,還沒能和劉思齊建立起情感,便被送到了蘇聯,回來時,妹妹李訥已經7歲。


平日裡,李訥就像是劉思齊的“小尾巴”,她一下課,便粘著這個“半大”的小姐姐,沒完沒了地逗她笑。


1946年,毛主席的兩個兒子回到了延安,16歲的劉思齊第一次見到了未來的丈夫毛岸英。


後來毛岸英又被毛主席派出去幹活,再加上內戰形勢緊迫,二人足足兩年沒能碰麵,再見麵時,已經是1948年5月。


那時毛岸英從山東回到西柏坡,劉思齊正和妹妹李訥,與毛主席在院子裡嬉笑談話。


一別兩年,劉思齊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尤其是那一頭烏黑的長發編成的兩個麻花辮,尤其顯得清純可人。


漸漸地,毛岸英在延安與劉思齊見麵的次數也開始多了起來,尤其是在小妹李訥的助攻下,毛岸英經常有機會,能在窯洞裡給兩個妹妹講馬克思主義哲學。


即使劉思齊和李訥都聽得一知半解,可為了能多和劉思齊待一會,毛岸英依舊樂此不疲地睡著,直到深夜兩個妹妹完全睡著...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毛岸英與劉思齊就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內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毛主席送了小夫妻二人一件穿過的舊大衣當禮物,兩個人就這樣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那時毛岸英在北京機器總廠工作,劉思齊在埋頭苦學文化,二人之間的關係像愛人、像同學,也像戰友。


緊接著,朝鮮戰爭爆發了,毛岸英為了國家,也為了能夠配得上毛主席兒子的身份,便主動請纓奔赴朝鮮戰場,怎奈,這一去便再也沒有機會回到祖國。


後來的後來,毛主席從悲痛中醒來,繼續主導國家大事,妻子劉思齊則埋頭苦等,最終在悲痛中接受現實。


一晃半個多世紀已過,從戰爭年代走過的人們都已漸漸離世,毛岸英與妻子的愛情故事,在劉思齊去世之後,也終於埋進了曆史的長河中。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在永遠無法得到深愛之人的回應之下,還要為了寬慰家人的心,收拾起心情,投入到下一段生活裡。

若輪回當真,恐怕劉思齊此生別無他求,隻願毛岸英來世不再受苦,能投身於和平年代,過上幸福舒適的生活,如此也不枉其這一生的痛苦與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