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就是

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

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

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

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堅持不懈的專注精神

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在我國數千年曆史中,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宮這樣的世界級建築傑作的普通工匠,說明中華民族的基因裡,不乏“工匠精神”,我們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來。

  ——姜秋鏑(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副主任、《大國工匠》節目負責人)

  “工必為之純,品必為之精,業必為之勤,行必為之恭,信必為之誠”,這“五為”之訓必須熟記於心,先教做人再教做事,運用文化的力量,引起學生的興趣,獲得學生的認可,再傳授技藝。

  ——何凱英(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關鍵缺乏“工匠精神”。只有懷揣“匠心”,視技術為藝術,把產品當作藝術品,精心雕刻細節,嚴把質量關,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詹純新(中聯重科董事長)

  工匠是國家之脊樑、社會之基石,是值得被推崇被世人銘記的。“勵志”這個詞用在他們身上不貼切,踏實沉穩才更準確。因為脊樑不能鏤空,基石不能沉降,社會才可能更好。

  ——網友“小蒼蠅有大俠範”

  他們耐心專注,咫尺匠心,詮釋極致追求;他們鍥而不捨,身體力行,傳承匠人精神;他們精益求精,打磨“中國製造”。一念執著,他們所散發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急需的。

  ——網友“無限去毒”

  這群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成為高水平的工匠,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讓我們一起向各行各業的“工匠”致敬!

  ——網友“雙子座”

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明末清初徽州府黟縣人張小泉所創立的張小泉剪刀,以嵌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鎖軸牢固,鍍層光亮,開合和順,刻花精巧,式樣美觀,經久耐用等十大優點聞名中外。如此盛譽從何而來?它源於創始人張小泉在創業之初便立下的“良鋼精作”的家訓,源於380餘年來其後繼者持之以恆的身體力行。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他們還是在“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的簡陋條件下,一絲不苟地完成生產每一把剪刀的72道工序。例如,對剪刀最關鍵的刃口部位的處理,張小泉剪刀一改歷代用生鐵鍛打的常規,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優質中碳鋼鑲嵌在熟鐵上鍛造,首創鑲鋼鍛制技藝。然後,經過反覆鍛打,再用質地極細的鎮江特產泥磚對刃口進行精心磨製,這才有了張小泉剪刀 "快似風走潤如油”的鋒利和“裁剪江山成錦繡”[4]的美名。

(二)工匠精神是嚴謹細緻、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

榮登中國八大菜系之列的徽菜,作為徽文化中飲食文化的載體早已名揚天下。而其背後所蘊含的是一代代徽廚技師們薪火相傳的匠心精神。

以千年積澱而成的徽菜烹調技法為例,其以燒、燉、燻、蒸自成一絕,練成了以眼為樣、以色見火、以形知味、以氣判熟的烹飪絕技。而在色和形上,徽廚技師們更是在徽文化的薰陶與浸潤中追求徽菜藝術作品般的極致美感。徽菜的各種顏色原料搭配及裝盤圖案佈局,均是一幅特色鮮明的新安畫派風格的山水畫,體現出師法自然、山水相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特點。同時,在徽菜的立體冷盤作品的雕刻中,我們更可以欣賞到徽州木雕、石雕、磚雕、竹雕以及徽派盆景等古徽州工匠工藝技法的運用。

徽廚就是用工匠般的嚴謹、細膩和執著,打造了徽菜在色、香、味、意、形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獨特魅力,鑄就了徽菜文化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獨領風騷的輝煌。

(三)工匠精神是繼承傳統、勇於創新的工作使命

以曹素功墨為代表的徽墨髮展史,驗證了工匠精神這一精神內核的極度重要性。

徽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末期。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徽州地區墨店林立、制墨名家輩出、制墨技藝不斷精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制墨“四大家”,即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和胡開文。

以汪近聖為例。汪近聖,原為歙縣曹素功墨莊“藝粟齋”的墨工。康熙、雍正年間,他改進制墨技術,結合“藝粟齋”的經營經驗自立門戶創新創業,在徽州府開設“鑑古齋”墨肆。其作品雕鏤之工、裝飾之巧無不備美,迅速與曹素功、汪節庵等齊名,被譽為“今之近聖,即昔之廷珪”(廷珪即南唐歙州制墨名家、南唐後主李煜賜姓李)。乾隆六年(1741),其次子汪惟高應詔入宮、任御書處制墨教習。其制墨“法必宗於古,式必從其新”,於是獲得“制墨稱旨”、可冠“御製墨名”的嘉許,“鑑古齋”聲譽因此扶搖直上,曹素功墨的影響力也隨之不斷擴大。

(四)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不斷迭代的價值取向。

工匠精神的職業道德信念不再只是從業者個體職業心理發展的階段平臺,而是工匠品格的靈魂呈現。各行各業的產業工人都發揚工匠精神,會為一國的產品品格帶來很大變化。19世紀70年代,德國製造的產品假貨多,仿冒橫行。英國規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務必標註“德國製造”,當時的“德國製造”是劣質品的代名詞。德國受此激發開始精工製造,激勵各行業堅持和傳承精益求精的作風,用了100多年時間使“德國製造”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的2.0版本,是努力讓客戶認同、滿意、驚喜、感動和有歸屬感

找到了為客戶、為用戶服務這個工匠精神的2.0版本,在工匠精神上有五個境界的追求:

  1. 讓客戶認同:這是基本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規範、標準、品質穩定
  2. 讓客戶滿意:這是初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滿足客戶需求,沒有問題
  3. 讓客戶驚喜:這是中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超過客戶需求,還有驚喜
  4. 讓客戶感動:這是高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讀懂客戶更多精神等需求
  5. 讓客戶有歸屬感:這是頂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讓客戶自動匹配,對產品和服務產生歸屬感

為客戶、為用戶服務的工匠精神2.0版本,是基於工匠精神服務客戶、用戶的核心,對工匠精神全新的定義和詮釋。

從工匠精神2.0出發,可以對工匠精神做重新的落地,這包括:

  1. 研發新材料:材料科學的進步帶來的是替代性的產品變革,產業變革
  2. 研發新技術: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是產業、商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3. 改進工作流程:重工作流程而不是態度、決心,這是科學化管理
  4. 優化工作標準:重工作標準而不是考勤、表現,這是科學化監督
  5. 提升服務品質:做極致的產品,讓產品本身不需要服務就是最好的服務

工匠精神2.0的著眼點,不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團隊工匠精神的細節體現,是工作的點點滴滴和方方面面,唯有如此,工匠精神才能進入實幹、可量化、可監督的層面。

要想把工匠精神2.0推廣、發揚,傳承,需要我們:

  1. 打造文化建設機制
  2. 構建團隊學習氛圍
  3. 傳承工作的流程、細節、方法、經驗
  4. 傳承職業態度、操守和精神

在一個時代,越是提倡什麼就越說明我們缺乏什麼!

工匠精神之所以在這個時代被多次提起,正是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正在失去這種精神。

從“常學”到“常新”,最後到“常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內化於心、實現自我的過程。工匠精神讓我們所處的社會充滿了魅力和激情,中國需要越來越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新時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共同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