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大山在微博上發出了
自己朗誦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的視頻,
不僅字正腔圓,還十分有感情,
能將人帶入古詩的意境中,
不少網友評論“大山朗讀得真好”,
甚至還有人在他的微博下請教如何學習英語。

其實光聽聲音,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外國人的作品,
同時他的微博簡介寫的就是中外文化使者,
來中國求學的外國人不在少數,
一個外國人當真能夠在中國掀起如此大的風浪?
他又是如何成為自己所說的“中外文化使者”的呢?

其實他在童年時期就對中國充滿嚮往,
他的爺爺是一名中國人,抗日時期在中國行醫,
在這樣一個亂世救了許多人的命,
爺爺經常向他講述自己行醫的故事,
他自己也也萌生了長大去中國看一看爺爺的故鄉的想法。

1984年十九歲的大山考上了多倫多大學東亞系,
在沒上大學之前他只是聽爺爺和爸爸講述中國文化,
自己卻從來沒有深入瞭解和體驗過,
多倫多大學給了他這個機會,
大一的時候他因好奇選擇了現代漢語的選修課,
雖然只是一個選修課,
他卻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值得他在大二的時候將中文變成了自己的主修科目,
都說中國人學英語就跟外國人學中文一樣難。

因為沒有生長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之下,
並且中文比英文難度更大,
各種成語典故讓不少中國人都頭疼不已,更別說外國人了。
可是他卻越學越起勁,對中文的求知慾越來越深,
後來因成績優異以及對中文的見解獨特
成為了東亞系裡有名的高材生。

1988年大學畢業,大山本科畢業,
不僅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還懷著對中國的熱愛參加併成功入選
中加兩國互換學者交流項目,
最後被派到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進修中國語言文學。

其實外國人來中國求學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現在甚至還有不少外國人在抖音上記錄
自己在中國的生活而成了網絡紅人,
但畢竟時代不一樣,八十年代末的中國遠沒有現在發達,
對一切都屬於探索階段,
而大山來華訪學並不是為了所謂的“鍍金”,
而是為了深入瞭解中國,瞭解那個爺爺魂牽夢縈的中國。

真正讓他走進大眾視線的還是1989年中央電視臺的元旦晚會,
他參加了小品《夜歸》的試鏡,
剛好需要外國人來扮演許大山這個角色,
導演看到他不僅外形高大帥氣,
更重要的是他還熟知中國文化,
普通話說得也很好,就選他扮演了許大山,
之後憑藉著“許大山”一炮而紅,
他也將自己的中文名改成了大山。

不由得讓人感嘆他的命真是好,
多少人為了能夠登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
一年為了把一個節目做好耗盡心血,
得不到觀眾的認可也就算了,
有的節目連上場的機會都沒有,
而他一個外國人卻能“輕而易舉”地
實現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

就在大家以為他會藉此機會繼續“吸金”的時候,
他卻轉身向姜昆拜師學藝,
姜昆是何許人也——中國著名的相聲演員。
看來他對中國的喜愛不僅僅是表面功夫,
而是選擇主動學習和體驗中國的傳統文藝相聲。

對於姜昆來說,
有外國人主動拜師實在是一件新鮮事,
但這並不代表他是出於獵奇心理才收大山為徒的,
他是被大山的誠心所感動,
大山的表現也並沒有讓他失望,
他多次在熒幕前表演中國相聲,
2009年和2011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有他的身影。

他一出場,立刻引發中國觀眾的歡呼,
之後更是將相聲帶向了世界舞臺,
在2019年的海外春晚上表演了單口相聲《巧學中國話》,
他也因此成了姜昆最出名的“洋徒弟”,
姜昆評價自己這個“洋徒弟”,
曾經說道“他是外國人,卻不是外人”,
足以看出對他的肯定和認可。

除了在相聲領域小有成就,
大山在演戲方面也絲毫不遜色。
1991年年僅26歲的大山第一次演戲
就出演了馮小剛執導的《編輯部的故事》,
雖然只是一個名叫沃特傑夫的外商,
但對於大山來說卻是一次難忘的人生體驗,
並且這部劇在當時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不少導演發現這個來自國外的高材生除了會說相聲,
還擁有演戲的潛力和天賦。

2006年,大山在張子恩導演的
《宮廷畫師郎世寧》中扮演主角郎世寧,
很少有中國導演的作品是用外國人當主角的,
就算用外國人也都是擁有很高知名度的好萊塢演員,
大山只是一個在中國因相聲火起來的外國人,
也沒有學過表演,
之前也只是出演過一個小小的外商角色,
導演張子恩卻“鋌而走險”選擇他擔任主角。

他也沒讓觀眾和導演失望,
用郎世寧的曲折的一生展示了清王朝的歷史變遷,
不僅獲得了觀眾的好評,
他自己也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認識。

後來他又進軍喜劇界,
2007年7月,大山與郭冬臨合作
聯合主演了法國喜劇《超級笨蛋》,
他第一次登上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舞臺,
沒想到第一次出演話劇就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他再次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之後又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巡演,
將近五十場的演出讓大山在國內外名聲大噪,
這個話劇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受歡迎的話劇之一,
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一部經典。

如果說觀眾的熱情反響仍然讓他的實力受到質疑,
畢竟現在不少的小鮮肉沒有演技卻依然有粉絲買單,
那專業評委評出來的獎就是最好的證據,
大山在2008年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的最佳配角獎,
同時這個獎項還從未有外國人獲得,
他算是第一個,也算是開啟了
外籍人獲得中國三大戲劇獎項的先河了。

他除了喜歡中國的文化,
他還在中國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娶了一名中國姑娘。
1990年他因工作來到遼寧認識了一名名叫甘霖的中國女孩,
雖然二人從小生長環境不同,卻十分投緣,
交往三年之後就步入婚姻殿堂了。

但他的妻子是一名素人,
他不想將妻子的私生活曝光在熒幕前,
就將妻子送到了自己的家鄉加拿大居住,
後來還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在中國就是湊成了一個“好”字,
有人會疑惑大山的兩個孩子在加拿大長大,
豈不是根本不會說中文。

其實並不是,他的妻子是一名中國人,
他自己也是一名中文愛好者,
雖然兩個孩子上的是法語學校,
周圍的人說的是英語,
但在家裡他們一家四口都是用漢語交流的,
可以說他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掌握了三門語言,
遙遙領先於其他同齡人了。

他在中國的這番作為讓他成為了“加中文化大使”,
可是現在的他為什麼又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中了呢?
或許是他年近六十了,力不從心了吧,
又或者是如外界所傳聞的那樣他掙錢掙夠了吧,
但從他的各種社交平臺所發佈的視頻來看,
他依然還在堅持學習和傳播著中華文化。

只不過隨著現在各種中華文化的崛起,
尤其是相聲界以德雲社為代表佔據了觀眾的視線,
而且現在外國人學習中國國粹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國人也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
在如此大的競爭環境之下,
他要想突出重圍不是一件易事。
但無論如何都感謝大山為中國文化做出的貢獻,
希望他能夠安然度過自己的晚年。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