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茶 說茶 品見文聖茶說#

源於茶 不止於茶

目之所及 心之所向 由一盞茶開始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霍山黃大茶,屬黃茶類,自明朝便已有記載,是產於安徽霍山、金寨的條形黃大茶。2010年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黃茶是製造時有悶黃工序形成黃湯黃葉的茶。其製作工藝與綠茶相似,但在揉捻前或揉捻後,或在初幹前或初幹後進行悶黃。黃茶根據所用鮮葉原料的嫩度和大小分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其中黃大茶是用一芽二三葉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成的黃茶。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明代許次紓《茶疏》記述:“天下名山,必產靈草。大江以北,霍山縣茶生最多,名品也振於南(方);山陝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甚寶愛。顧彼山中不善製造,就於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區筒乘熱便貯,雖有緣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這篇著作記載了黃大茶的原產地,銷售市場,生產器具,貯存包裝,藥用功能等作了系統的論述,尤其是這被記載的工藝與現時黃大茶的製法,大致吻合。焦味和悶黃,正是黃大茶的本質特徵。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霍山縣誌》載:“茶,本山貨屬,以茶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銀針,次曰雀舌,又次曰梅花片,曰蘭花頭,曰松蘿。其任枝幹之天然而制者,最上曰毛尖……,次曰連枝,有白連、綠連、黑連數種,皆以老嫩分等次也。”其中梅花片、蘭花頭、松蘿統稱小茶;毛尖、連枝統稱大茶。大茶又有黃大茶、綠大茶之分。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中國茶葉泰斗陳椽在《安徽茶經》記述:黃茶產地較主闊,浙江的平陽、東陽,霍山、嶽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產黃大茶,臺灣也有黃茶生產,其中以霍山縣黃大茶為最著名,產量最多。中國茶葉泰斗陳椽在《安徽茶經》記述:黃茶產地較主闊,浙江的平陽、東陽,霍山、嶽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產黃大茶,臺灣也有黃茶生產,其中以霍山縣黃大茶為最著名,產量最多。中國茶葉泰斗陳椽在《安徽茶經》記述:黃茶產地較主闊,浙江的平陽、東陽,霍山、嶽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產黃大茶,臺灣也有黃茶生產,其中以霍山縣黃大茶為最著名,產量最多。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霍山黃大茶系採摘一芽四五葉,經炒茶(殺青和揉捻)、初烘、堆積、烘焙(拉毛火、拉老火)製成。具有濃烈的老火香(俗稱鍋耙香)。分三級6等。梗壯葉肥,梗葉相連,大枝大杆,彎曲帶鉤,色澤油潤,呈古銅色;湯色深黃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高爽焦香。

「 黃茶 」霍山黃大茶

版權聲明

©本號對其發佈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訪問者可將本號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將本號任何內容或服務用於其他用途時,請提出申請。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如本號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望作者及相關權利者見諒,請及時聯繫我們予以刪除。

歡迎關注本號,每天一盞茶,閱盡人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