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 記者 劉晶晶/文 吳愷/圖、視頻

你知道梅花有多少品類嗎?你知道為何梅花很少近水嗎?今天(3月4日)上午,一場以“春天的第一枝梅花”為主題的賞梅科普活動在靜安雕塑公園裡展開,有趣的是,這場活動的組織者正是公園的“鄰居”——上海自然博物館。記者瞭解到,這是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2023年推出的全新教育品牌“趣逛自然”的“首秀”,今年還將陸續展開系列活動,讓科普走出場館,真正走進大自然。

專家講解來賞梅更添科學味

踏入與上海自然博物館相鄰的靜安雕塑公園,一株株梅花開得正好,而在來自靜安區綠化管理中心的專家小姐姐周函羽的講解下,梅花和公園背後的故事更顯生動。

“我們靜安雕塑公園的梅園不大,總共佔地1萬平方米,大家知道嗎,當時建梅園時還有個故事。其實這底下有一個目前亞洲最大的地下變電站,大家現在能看到的這些漂亮的亭臺樓閣、廊架,其實都是為了遮住電力設施、露出地面的出入口、通風口、冷卻塔設備、吊裝井設備等等。”周函羽娓娓道來梅園的故事。

靜安雕塑公園的梅園裡共有梅花品種95種,種植了235棵梅花樹,基本覆蓋了梅花的11個大類。“雪梅,屬於江梅類,顧名思義,是白色的,很像雪花”“這種粉色的屬於垂枝梅類,叫作粉皮垂枝”“三輪玉蝶,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好聽?因為你看它的花瓣非常像蝴蝶的翅膀,所以會有這麼個形象的名字”……在她的講解下,大家開始能分辨出不同梅花種類的特色,也瞭解到了有關梅花更多的科學知識,比如梅花是不喜歡水的。

“梅花實際上是怕水的,所以一般種梅花都是種在堆土比較高的地方。但在靜安雕塑公園,我們為梅花打造了一個水景,通過隔斷既讓它看上去是‘種’在水中,實際上又不會碰到水。”在梅園深處,與來自法國的雕塑家安託萬的“合流”雕塑作品相映成趣的,正是兩株美人梅,水中央的倒影美輪美奐。而美人梅,恰恰又是由法國人將重瓣梅花和紅葉李雜交形成的梅花品種。

“漲知識了,以前就是光看梅花好看,根本不知道背後的故事,現在一邊聽講解一邊逛公園,感覺完全不一樣,更有意思了。”一位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的家長告訴記者,除了科普知識,孩子還能感受到書本上古人詠梅詩詞的“實景版”。如梅園入園處,陽光將幾株梅花的淺影打在背後的白牆上,正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映照。

“博物館+公園”讓科普更有意思

“梅花有3000多年曆史,是中國傳統植物,美譽很多,但從兒童教育來說,這方面的探索可能並不是太多,這次想通過和自博館的合作,一是把活動引入到公園,二就是讓小朋友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梅花,對它的生長習性、開花時間、品種數量等等有大致的認識,增加對植物、對自然的喜好。”靜安區綠化管理中心公園科科長徐信儂告訴記者,除了梅花,靜安雕塑公園裡還有正在開放的大寒櫻,下個月將開放的鬱金香,沿著北京路一線的紅花槭,都是公園裡比較有特色的植物。“家長帶著孩子,參觀完自然博物館,也可以來雕塑公園認識真實的植物。”

記者瞭解到,本次活動是上海自然博物館2023年全新教育品牌“趣逛自然”的首期活動,希望鼓勵公眾“戶外探索,發現自然之美”,將科普教育的課堂從博物館搬到了戶外,通過野外觀察、實踐體驗、專家輔導等形式,讓科普教育變得更加“硬核”。除了專家戶外導覽,館方還特別製作了關於梅花的專題學習單,參與觀眾根據學習單要求尋找梅花,拍照打卡,盡享與自然接觸的樂趣。無法參加線下活動的,也可以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官方直播平臺加入。

“大家聽到自然博物館,一般都認為是到館內來看藏品,但是我們希望可以帶領大家走出場館,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不僅僅是在博物館裡面看藏品、瞭解科學知識,也希望公眾能夠走進我們身邊的自然,走到這些真實的環境裡去發現自然之美,開展戶外探索。”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網絡科普部部長劉哲告訴記者,這也是今年自博館特別推出全新系列活動的用意。

而這與上海正在打造的“公園+”、“+公園”一拍即合,迅速促使了今年上海自然博物館與靜安綠化部門的“強強聯合”。“通過這一活動,博物館裡的藏品可以告訴大家自然是什麼樣的,而公園則通過真實的自然環境把這種自然之美帶給觀眾,真正地感受自然、學習科學。”劉哲表示。

據悉,今天“首秀”後,“趣逛自然”今年還計劃帶公眾走進靜安區的更多公園,如大寧靈石公園、閘北公園等,讓專家帶著邊走邊聊,體會生物多樣性,感受人文歷史,通過“博物館+公園”聯動的方式,讓科普更有意思,讓更多人共享科學。

青年報·青春上海 記者 劉晶晶/文 吳愷/圖、視頻

編輯:馬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