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時間令人震驚的“緬北血奴事件”大家應該都有關注,我們的同胞被外國不法分子用手段騙到緬甸去“抽血賺錢”,活生生的人被當作工具,這是有多麼狠毒的心!

然而這件事情也牽扯了一些活躍在國內短視頻平臺上的博主,李賽高就是其中之一,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整日在網絡上唱中文歌的陽光男孩居然會與“血奴”有關。
雖然之後官方澄清了“血奴事件”是一場謠言鬧劇,但同胞被騙至國外的慘痛經歷也是確有其事。

一時間,網絡上關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言論此起彼伏,許多善良的網友們都表示不太敢相信外國友人了。
雖然的確有外國人表面親善,實際上卻覬覦著網友們的“腰”“包”,但終究這些壞人只是極少數。
更多來華的外國友人們,都是真心誠意地喜歡著我們偉大的祖國的。
人民日報曾經對一位外國友人作出了這麼一句評價:“他是外國人,但他不是外人。”
他就是——大山。

提到他的名字大家可能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他曾經確實很火,可是最近好像完全沒有了他的消息。
這個被人民日報點名說是自己人的老外到底去了哪裡呢?他又為什麼會突然沒了蹤跡?

01
嚮往中國的加拿大小子
1965年大山在加拿大渥太華出生,他是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小子,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他的未來將要和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大山小的時候,同年代的新中國還處在幼年時期,國內百廢待興,相比起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來說差距很大,可小時候的大山偏偏就對神秘的東方充滿了巨大的好奇。

他明明都沒有來過中國,甚至在那個時候都不知道中國人長什麼樣子為什麼會對中國有如此大的興趣呢?
原來大山對中國這麼感興趣是因為他的祖父,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祖父曾經作為醫生前來支援中國抗戰,還被當地的老百姓親切的稱為“饒大夫”。

所以有了先輩的經歷,大山就十分想來中國看看,他想知道他的祖父曾經在什麼樣的地方工作,幫助著什麼樣的一些人。
雖然不是中國人,但大山卻有中國人言出必行的優良品德,他在考入多倫多大學時就選擇了東亞系,隨之開始系統的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由於學的是中文課程,所以大山的老師就給他取了一箇中文名字路世偉。

這個名字其實就是他英文名字Rowswell的漢譯。
當別的同學開始談戀愛、打棒球和到處旅遊的時候,大山還在抱著他的中文課程用心鑽研著。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或許學習與中國有關的一切東西就是大山的黃金屋和顏如玉吧。

皇天不負有心人,大山在學校的成績很優秀,到了他畢業的時候還被校方推薦到北大去進修學習。
飛機昂頭起飛,開始向北京前進,坐在飛機上的大山既興奮又忐忑,他很開心終於可以到中國來實際感受一下。
不過他也很擔心,自己對於中國的瞭解和中文的學習只是紙上談兵,會不會適應不了中國的生活呢?

很明顯他多慮了,大山不僅僅很適應中國的生活,日後他還成了著名相聲演員姜昆的學生,成了中國的名人,自此中國便多了一名會用中文說相聲的老外,大山也開始了他獨特的“中國行”。
02
北京大學,中國夢的開端
由於在加拿大讀大學時大山已經學了很久的中文,所以在他來到中國後就迫切的想要把幾年所學用之於實踐。

令大山沒想到的是,中文遠比他想象的要困難。
來到北大後大山很興奮,他懷著真誠的心想要和這裡的同學們成為好朋友,所以班上無論有哪個同學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大山總是搶著去幫忙。
這樣一來二去,他很快就和班上的同學打成了一片。

有一次他的一位同學的母親要過生日,剛好這個同學是他很要好的朋友,大山便被邀請去給同學母親祝壽。
當二人討論到要送什麼賀禮時,大山本來想表達“send flower”,意思是送花,結果由於他的中文表達不對說成了“送花圈”。
朋友聽了大山的說法哭笑不得,告訴他:“你的中文還得練練,老這麼詞不達意容易捱揍。”
他覺得中文實在是博大精深,要真正學好中文還要再多加努力才行。

“吃一塹便要長一智”,大山是個對學習中國文化很較真的人,因為自己學問不夠鬧了笑話,所以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更加努力。

不僅是在學習課本知識上,大山對於任何一次感受中華文化的機會都不會放過。
1989年他被老師推薦去參加央視的元旦晚會,他們要表演的節目是一個小品,這個節目改編自北大教科書的內容,改好後的小品名字叫《夜歸》。

不過他們在排練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小品中大山飾演的角色名叫“許秋佳”,而女生的角色名卻叫“玉蘭”,這倆名字一聽就不像來自同一個生活環境的人。
大山覺得自己的角色名應該換一下,正當他思考之際剛好聽到食堂的工作人員喊了一句“大山,快來”。
他一聽,這個名字多麼接地氣,與玉蘭剛好對得上。

就這樣許秋佳改成了“許大山”,表演當晚一個白人長相卻說著流利普通話的他把全場觀眾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來。
“玉蘭,開門啊我是大山。”
“你還回來幹嘛?”
“瞧你說的,睡覺唄。”

大山的表演把觀眾們逗得鬨堂大笑,也正因為這場表演全國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叫大山的說中文的外國人。
所以大山索性把路世偉這個名字也換成了大山。
03
外國人的中國相聲
1989年大山他們表演的小品《夜歸》很成功,可大山並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因為他在看了那次晚會由姜昆和唐傑忠表演的相聲節目《特大新聞》後便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認為相聲這門藝術基本上只靠一張嘴就能把節目表演得多姿多彩簡直就是學習中國文化的絕佳方法,所以為了更好地學習,大山決定他一定要學相聲。
既然要學,首先就要找一個好的老師,大山認為姜昆就是最好的人選,不過想要拜姜昆為師學相聲那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姜昆師承相聲大師馬季先生,學成後將相聲藝術更加發揚光大,在1995年,姜昆就受邀擔任中華曲藝學會會長,而後在2003年,獲得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再後來姜昆還先後擔任了中國曲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和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等身份。

可以說只要是跟相聲有關的榮譽,在姜昆這裡看不到,那麼多半你在其他人那裡也看不到了。
雖然當時的大山通過央視元旦晚會的表演已經有了一點自己的名氣,但是要論資質,他離姜昆弟子還差得遠。
“一次不成那就兩次,還是不成就再來一次,總之一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最終在大山的多次請求下姜昆終於同意收他為徒,自此大山有了新的身份,他是候派相聲第4代傳人。
大山把拜師地址選在北京大學,這裡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也將是他打開新生活更進一步的地方。
“名笑星收徒,洋弟子拜師”拜師場地上掛著這樣的橫幅,經過一系列拜師儀式後他正式成為姜昆弟子,開始學習相聲。

到底是姜昆,經過他的教導和大山自身的努力,僅僅距離拜師1年時間大山就和師傅一起登上了1990年的春晚舞臺。
一個是國內相聲界的大咖,另一個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這樣的一對組合在以往國內的相聲舞臺上還從沒有出現過,然而他們的表現出人意料的好。

當《名師高徒》相聲節目表演完後姜昆的名氣更進一步,而大山也毫無意外地火了。
從此之後大山的藝術事業就如同開掛。
他在1991年,馮小剛編寫的《編輯部的故事》裡為他侯耀華配戲,1996年正月正晚會,大山與馬季、姜昆、趙炎、笑林、姚新光等人表演相聲《送春聯》。


對於大山來說,他的成名之路,猶如坐火箭,而他的“顏如玉”也在這個時段逐漸向他走來。
04
紮根中國,收穫愛情
20世紀90年代,有很多外國的樂隊開始到中國演出,在1990年時一支來自美國的樂隊來到東北遼寧表演,而大山就是這支樂隊的隨行翻譯。
在遼寧大山遇見了一個十分溫柔可愛的女孩子甘霖,她是這次樂隊表演的主辦方人員之一。

其實在兩人剛見面時大山就對甘霖有好感,不過因為甘霖有些靦腆所以大山幾次嘗試與她交流都在三言兩語中結束了對話。
大山很苦惱,他對學習中文得心應手可是對於追中國女孩兒他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

沒想到他的機會很快就到來了,當時美國樂隊中的兩名錶演人員起了爭執還大打出手,而當時只有甘霖在場,看見眼前兩個壯漢打鬥她只有在一邊乾著急。
大山知道甘霖此時的境況一定很尷尬,所以他選擇去幫忙調解,在大山的努力之下這場風波終於平息,而甘霖也對大山抱有感激之情。

當甘霖特地來對大山道謝時他回答說:“你不要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如果真的想感謝我,那就和我一起吃頓飯吧。”
就這樣二人有了第一次約會,吃飯的那天甘霖還有點緊張,畢竟大山是個老外,她害怕會因為聊天話題不對味而導致氣氛尷尬。

結果令他沒想到的是大山說話十分幽默,他妙語連珠把甘霖逗得哈哈大笑,二人從中國的歷史聊到了未來發展,又從中國人的普遍性格聊到了他們自己對另一半的偏好。
總之,這頓飯之後他們彼此心裡都清楚,對方就是自己喜歡的人。
經過了3年的戀愛他們決定要和對方綁定終身,大山帶著甘霖前往加拿大結婚。

後來甘霖為大山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取名為睿睿,女兒取名為小懿,由於大山在中國經常需要在各地忙事業,所以他乾脆讓妻子帶著兒女去加拿大生活。
雖然孩子在國外,但是大山依舊很重視下一代對中文的學習,在他們家的日常交流中都是以中文為主。

05
十年尋“根”,並非“外人”
雖然已經功成名就,家庭也十分圓滿,但還有一件事一直在大山的心頭牽掛著。
其實大山當初一門心思要來中國學習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有著極高的熱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想尋找祖父在中國留下的“遺蹟”。

不過想要尋根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祖父在中國的時間剛好是戰爭年代,中國各地的面貌早已煥然一新,不僅如此那個時候對於很多事情的記載並不詳細,這更加讓尋找難上加難。
從1988年大山來到中國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尋找都沒有多少成效,後來大山參加一次節目時提到了關於他祖父的信息和自己多年尋根的事情,讓觀眾們很感動大山的執著。

事情的轉機也就發生在這次節目後,2001年一位看過大山訪談節目的女記者聯繫到了他。
“你在節目中所說的歸德府就是以前商丘的名字,快去看看吧,沒準會有收穫。”
大山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振奮,他立即前往商丘,到達後他顧不上休息片刻就拿著那張老照片開始對比著各個建築尋找。

終於在商丘市人民醫院找到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背景地,他仔細確認了幾次,然後留下了幾顆淚水,這麼多年的尋根之旅終於圓夢了。

商丘市瞭解大山的故事之後特地派人帶他去醫院歷史博物館看他祖父留在商丘的事蹟,眼裡看著祖父留下的照片,耳邊是講解員為他訴說著祖父生前做的一樁樁好事。
大山好像突然有了新的人生方向,他覺得自己愛中國就得像祖父一樣真正的為中國做點實事。

於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他出任加拿大奧委會特使,為加拿大奧委會做中國文化顧問。

2010年冬奧會期間大山作為中國媒體代表團成員前往溫哥華進行報道,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大山擔任加拿大總代表。
他還將相聲事業繼續發揚光大,打造了節目《大山侃大山》。

妻子兒女都在加拿大,而大山卻在為他深愛的中國一直貢獻自己的力量,時間長達20年。
近些年由於疫情的原因,曾經忙著兩頭跑的大山也被迫留在了加拿大,有人說他過氣了,有人說他賺夠錢了。
但實際上,在有邀約的時候,大山還是願意穿上長褂,上臺表演。
2019年10月9日,大山還參加了第十二屆巴黎中國曲藝節,並表演了單口相聲,博得了滿堂彩。
現在他雖然很少在舞臺上活躍,但在短視頻平臺中依舊能發現他熟悉的面容,不過已經57歲的大山看上去的確蒼老了不少。

人民日報這樣評價他“大山是外國人,但他不是外人。”
他的老師姜昆這樣說:“徒弟大山,長相一般,眼睛帶色兒,頭髮帶圈。說中國話,把大褂穿,學演相聲,笑話連篇。”

我們都以為大山的消失是在藝術圈混不下去了,結果人家是想為中國做更多的實事而減少了出現在大屏幕上。
這樣深沉的愛,怕是很多國內明星都做不到吧!

06
從一座“大山”,到“萬重山”
隨著我國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生活,他們有的當起了外教老師,有的當起了網絡紅人,我們可以在各個行業裡看到外國人的身影。

但是,來中國的外國人雖然變多了,可像大山這樣的卻很少。
要愛中國很難,並不是在網上說幾句好聽的話那麼簡單。
當然要愛中國也很簡單,來到這裡生活工作,不要做傷害這裡的事就足以。

望各位外國友人共勉之。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