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未必春暖花開。


正解局出品


到了六月,天氣燥熱起來。就拿北京來說,單日最高溫,已突破30度。

這時候,海濱城市也就成功上位,成了旅遊熱土。青島、廈門、威海等沿海旅遊城市,海灘上的蕭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熱鬧的人群。

在遊玩的過程,不少人肯定會冒出這樣的想法:要是有一間海景房,那該有多好。

然而,事實遠沒有這麼美好。

(擁有一套海景房是很多人的夢想)

1. 海景房,難忘的情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很多中國人的夢想,多多少少帶著點浪漫與慵懶。

良田千畝、廣廈萬間,是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在我們的文化基因深處,對房子有著一種天然的佔有慾。

於是,二者結合,造就了國人對海景房的情結。特別是對許多內陸地區的人來說,海景房已然成為了一個簡單粗暴的遠方。

據統計,中國海岸線總長度3.2萬公里,包括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的島嶼海岸線。簡單計算一下,13億國人的人均海岸線不到3釐米。

如果考慮適宜居住段,這個數字只會更小。

稀缺性,更加重了國人對海景房的情結。同時,這也成為了開發商在推銷海景房時,永不過時的說辭。

“一線海景房,一生一套”、“聞松聽海,看日出月升”、“最後的海岸線”……這些帶著點小文藝的廣告詞,直中人心。

海景房,通俗來講,就是能看到海的房子。實際上,海景房也分好幾等:

一線海景房,通常距海300米。二線海景房,一般距離海岸線800米以內,走到海邊不足5分鐘。而800米開外的,均可歸為三線海景房。

然而,不管是幾線海景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都是趨之若鶩。投機的、投資的、被騙的……眾生百相,在海景房的沉浮中演繹著人生悲歡。

2. 跌跌撞撞的海景房

1980年是房地產改革的元年。從此“國家欠每個人一套房”的時代結束了,房子被正式定義為商品,開始成為一個產業。

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裡,老百姓的購房需求和購買力皆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房地產發展進入快車道。

1988年,海南脫離廣東獨立建省,中國的第一個房地產泡沫開始孕育。這注定是一場屬於冒險家和先知先覺者的遊戲。

1988—1993年,海南平均房價從每平米1350元飆漲到了7500元,5年差不多漲了5倍。

(1991—1993年海南房地產價格走勢)

“要掙錢,到海南;要發財,炒樓花”。1990年代初期,只有600多萬人口的海南,竟聚集了超過2萬家房地產公司。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商業大佬馮侖、潘石屹、易小迪等人,都曾南下海南炒房,而他們也成了中國房地產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士和獲利者。

作為房地產主要概念之一的海景房,在90年代海南房地產的瘋狂中,已經站上舞臺。海南四面環海,又以“東方夏威夷”自居,這使得其房子自帶“海景房”的光環,特別是對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來說。

1992年,海口、三亞經濟增長率分別高達83%和73.6%,以海景房為代表的房地產功不可沒。

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1993年6月,高層給過熱的房地產來了個緊急剎車,海南房地產熱浪應聲而落,開發商死的死、逃的逃,留下一片狼藉。

“天涯、海角、爛尾樓”,一時間竟成了海南的三大奇觀。當時,遍地都是1000元一平方的海景房,然問津者寥寥。

(海口的爛尾樓)

直到2006年,海南房地產市場才勉強回過神來。此後海南的海景房,經過了幾次瘋狂和泡沫,淹沒了不少人,也成就了不少人。

令人不知是欣慰還是心酸的是,由於海南的獨一無二性,今天的海景房,在海南仍然紅火。

然而,另一個城市——威海乳山,就遠遠沒有這麼幸運了。

西有鄂爾多斯,東有威海乳山,說的就是兩座“鬼城”。乳山,以銀灘聞名,天藍海碧、空氣極佳,也成為開發商淘金的熱土。

從2005年開始,伴隨著全國房地產的開發潮,乳山銀灘20公里的海岸線上建了200多個海景房項目,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的不少購房者。

然而,等待他們的是長達十幾年的悔恨,並且至今未能脫坑。一些售房時信誓旦旦的開發商,早已因拖欠政府多項稅費、資金短缺等問題捲款跑路,只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很多掏出百萬購房款的人很快發現,要拿到房產證都遙遙無期。

(一位乳山海景房業主的網絡留言)

而且由於乳山銀灘的基礎設施跟不上,冬季缺乏供暖,各個小區的入住率一直很低。前幾年有記者調查,就算是在5至10月份,海景房的旺季,平均入住率也不足三成。到了冬季,這一數據更是低至5%以下。

(乳山海景房區)

3. 收割外地人

不可否認,海景房也有不少的優點。比如說空氣宜人、環境優美、視野開拓、夏天適合度假等等。

比如,下面便宜、鮮活的海產品。

然而,海景房卻有不堪的一面。

首先,就是大部分人都受不了的潮。不管南邊還是北邊,潮起來簡直要命。衣櫃長毛、木製傢俱發黴,甚至洗手間長蘑菇。長期居住的話,身體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對於一些追求養生的老人來說,這哪裡還算養身,簡直是花錢找罪受。

另外,一、二線海景房,經常會與海風親密接觸。而海風水汽多,還富含鹽分,因此腐蝕性很高,傢俱、家電等很容易被腐蝕,甚至連防盜網也不能倖免。在工程上,甚至有一個專門名詞“鹽害”,來概括沿海環境的負面影響。

格力還專門進行過沿海環境對空調影響的研究。

(天涯社區網友的發言)

更致命的是,颱風是大部分海景房繞不過的一個問題。比如,據統計,1949-2017年,海南年臺風次數最多竟高達20場,最少的一年也有4場。

一些大型颱風的登陸,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財產經濟損失。而首當其衝的海景房,無疑是很受傷的一位。

因此,海南在2013年就出臺限制規定,不再審批海岸線最高潮位200米範圍內的住宅用地。

所以,本地人基本上不會去買海景房。

(某論壇網友評論)

開發商和房產中介只好把目光對準了外地人。

景色優美、富含負氧離子、有升值的潛力、適合養老……這些都是房產中介俗套的口號,不過對於許多深居內陸的外地人來說,確實很受用。

除了口號,房產中介其他的手段也不少。很多房產中介會低價,甚至是免費組織潛在購房者參觀海景房,然後進行洗腦,唆使他們繳納首付。

這些年,關於海景房的銷售糾紛、騙局縷縷不絕。

在中國二三十年的房地產發展過程中,買到即賺到,似乎一直沒有出錯。然而,凡事總有例外,乳山的海景房業主,至今沒有脫坑。

2008年,乳山的海景房價格在5000元左右。而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乳山二手海景房的價格卻只剩下4000元,部分房源甚至只要3000多塊。

(某房地產網站乳山銀灘二手房價格)

4. 其實,只是座圍城

海景房不僅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更破壞了環境。

由於海景房大部分都是沿著海岸線而建,所以其對環境的破壞不容小覷。

在海景房拔起、財富湧泉的背後,珍稀的水椰、珊瑚被無情地摧毀……曾經秀麗的海岸線均被房產巨頭瓜分殆盡,變成了“房岸線”。

只要有利潤,房地產商就敢去冒險。去年6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就曾對海陽防護林變海景房一事進行了報道,揭露出房地產公司竭澤而漁的不雅吃相。

被破壞的海防林,屬於實打實的省級沿海防護林自然保護區,但即使如此,依舊不能倖免。

海景房,就像一個照不進現實的夢,少有浪漫,多的是後悔。

同時,也像一座圍城,裡面的人在慌忙尋找出去的路,而外面的人,擠破頭,想要進來。

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在這裡,穿透信息的迷霧,在這裡,發現真實的中國。局長是各種報告愛好者,收集了上千份各行業報告,關注正解局回覆關鍵詞“行業”,可獲得多行業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