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媽臨終前,特地要求和組織談話。組織上以為冬梅媽臨終前,要麼會為周秉義的仕途提要求,要麼會為郝冬梅的事業鋪路。這兩件事都是為個人謀私利,來和冬梅媽談話的市領導擔心冬梅媽臨終前獅子大開口,已經想好了如何推脫的說辭。

誰知冬梅媽只順口提了一句周秉義和郝冬梅的事情,讓他們遇到難處自己想辦法,不要伸手問組織要,打消了市領導的顧慮。緊接著,她話鋒一轉,想提一個純屬於個人的小要求,希望組織上能答應她。

市領導猶豫了,難道冬梅的媽媽還有更大的條件要提?如果他們不答應這件事,冬梅媽肯定不高興,可若答應了,辦不到怎麼辦?聰明的市領導靈機一動,提議冬梅媽先說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如果他們做不了主,可以向組織上反映。

市領導沒說答應也沒說不答應,他們充分給自己留好了退路。冬梅媽心思敏銳,自然察覺到了市領導的心思。

她故作嚴肅地說:周秉義有個親弟弟被判了九年,因為服刑期間表現良好,減刑兩次。按照日子來算,他應該在春節的大年初一被釋放出來。可我想了一下,春節的時候監獄裡的行政人員會不會都放假了?如果是這樣,他就要在春節後才能辦手續,所以我想你們能不能費心調節一下,讓他趕上春節回家,和家裡人過個團圓年?

冬梅媽說完每個人的要求後,市領導瞬間鬆了口氣。他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誰知冬梅媽卻提了一個完全不過分,而且他們能簡單辦到的要求。他們甚至有點想不明白,冬梅媽本可以獅子大開口,為周秉義和冬梅的前程謀劃,保他們衣食無憂,為何要為周秉昆這種小人物求情呢?

冬梅媽是一個心思通透、眼光長遠的人,她從來不說廢話,不做無用功。在別人看來,冬梅媽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為周秉昆提前出獄的事求情,是為了緩和兩家人的矛盾,卻不知她這麼做得深意,遠遠沒表面上這麼簡單。她這盤局,成全了三個人,也算計了三個人。

周秉義的心病

周秉義和郝冬梅結婚的時候,郝省長和妻子被打成右派,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死是活,所以冬梅結婚的事情,並沒有經過他們的允許。兩人結婚沒幾年,冬梅的父母才平反,恢復了之前的職位,繼續當省長和省長夫人,住在上級分配的兩層別墅裡。

沒有平反前,郝冬梅成分不好,是被眾人排擠的對象。周秉義是德才兼備的能人,前途無量。他們的婚姻,在外人眼裡是郝冬梅高攀了。

可如今郝冬梅成了省長的女兒,不僅配得上週秉義,甚至成了周秉義高不可攀的對象。郝省長好面子,冬梅和周秉義的婚姻門不當戶不對,所以他打心眼裡厭惡這門婚事。秉義搬到冬梅家居住,按理說,郝省長和秉義的父母是親家,兩個孩子成親,他應該和周志剛夫妻倆見上一面,可郝省長從來不提和秉義父母見面的事。

當週秉義因為蔡曉光的事情拜託郝省長幫忙後,郝省長雖然看在冬梅的面子上幫了,這件事卻成了他更加厭惡周秉義的砝碼。他故意冷落周秉義,話裡話外諷刺秉義利用他的權力為自己的親戚朋友謀福利,有一次,他更是在吃飯時甩臉色,讓秉義下不來臺。

冬梅的媽媽知道他對秉義有意見,為了緩和兩人的關係,她特意當著郝省長的面,大聲問秉義,他父親何時回來,如果時間來得及,大家可以見上一面。冬梅的媽媽再給郝省長臺階下,可郝省長卻裝作沒聽見,一聲不吭。

臨睡前,冬梅的媽媽無奈地嘆口氣,她知道郝省長的想法,可冬梅已經和秉義結婚了,郝省長做事不能太絕,皇上還有草鞋親呢,他只是省長,還不能有幾個窮親戚了?郝省長卻厭惡地說:這跟草鞋沒關係吧!

郝省長的言外之意是,周秉義和郝冬梅的婚姻,不過是披著愛情的虛偽。周秉義真的愛郝冬梅嗎?他在意的,是郝冬梅背後的家境,是他郝省長手中的權力。如果冬梅真的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周秉義會放棄當秘書的好事,和冬梅留在艱苦的環境中當知青嗎?

郝省長防備心很重,都說窮山惡水出刁民,他潛意識裡認為周秉義家太窮,一家人都指望周秉義逆天改命,靠他郝省長這顆大樹改變生活。他把女兒嫁給周秉義,周家已經撿了大便宜,他憑什麼要幫周秉義做事呢?

冬梅不理解父親的做法,父親可以給司機家屬安排工作,手下的人工作作風出了問題,他也會動用手中的權力為他們解決麻煩,周秉義是他的女婿,他為什麼不肯幫他呢?

其實這件事不難理解,郝省長這種人自私自利又自我,周秉義不能帶給他任何利益,他自然不想幫周秉義。他幫助的那些人,都是能為他所用的人。所以他迫切地希望冬梅和秉義離婚,讓冬梅再嫁。

秉義和冬梅心生隔閡

周秉義察覺到郝省長的心思,故意在冬梅面前抱怨。父女之間沒有隔夜仇,有些事冬梅可以和父母說,他不能。

冬梅心思單純,她看得出父母看不起秉義,也看不起他的家人,為了給秉義討回公道,冬梅多次和父母爭吵,甚至字字誅心,對母親大聲吼道:你們看人永遠不看好壞,先看階層。你們對那些比你們地位低的人,總是充滿戒備。你們怎麼能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呢?要我說,就是過去給你們的教訓還是輕,我愛秉義,秉義愛他的家,你們這樣做,讓我很為難。

冬梅的母親何嘗不理解女兒的為難,正因如此,她才會主動提出去過年時去光子片看望周志剛,誰知千算萬算,沒想到郝省長犯了病,沒有及時出現。郝省長得病,看似突然,其實是必然的。

就算他沒有犯病,他也會找個藉口不去秉義家。他無法理解冬梅夾在他和秉義之間的兩難,他只知道秉義配不上冬梅。

過年時,秉義回光子片,郝省長一家三口在家包餃子。郝省長假裝不輕易地提起冬梅的身體,勸她再去大醫院檢查一下,現在科技發達了,只要她能生育,就不愁找不到比秉義更好的伴侶。不過冬梅讓他失望了,冬梅已經徹底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且就算她有生育能力,也不會和秉義離婚。

郝省長知道,女人不能生育是家族大忌,誰不願意擁有自己的孩子呢?冬梅有了這個致命的缺陷,眼下除了秉義,他找不到更好的人選。迫於無奈,他只能收斂起曾經的傲慢,對秉義以禮相待。不過這份尊重,只限於秉義。

郝省長到死,都沒有提出和周志剛見面的人,這也側面證明,他打心眼裡不認可這門婚事和周志剛這位親家。

冬梅的媽媽是明白人,男人不懂柴米油鹽的苦楚,不懂女人結婚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冬梅是她的女兒,同為女人,她必須比郝省長想的更周全。郝省長在世時,她只能在郝省長和周秉義之間協調,儘量兩邊都不得罪。

郝省長去世後,冬梅的媽媽才終於有機會做自己的事。她趁著還有說話的權力,說服上級給秉義協調位置,讓他遠離文職,去做實事。

周秉義在軍工廠處理工作時,遇到了太多的困難,好幾次因為力不從心想放棄。冬梅的媽媽懂他的委屈,三番兩次幫他出主意,甚至拿出體己錢貼補周秉義。她對周秉義,比對郝冬梅更好。

農村有句俗話,聰明的丈母孃疼女婿,糊塗的丈母孃疼女兒。冬梅的媽媽是聰明的丈母孃,她知道,只有對周秉義好,周秉義才會對女兒好。

彌補

有人說,冬梅的媽媽既然想討好周秉義,為什麼不去見周志剛呢?這樣不是更容易獲得秉義的感激嗎?其實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冬梅的媽媽不見周志剛,雖然看起來無情,實則做得對。

兒女已經到了中年,他們兩家親家都沒見過面,郝省長去世後卻見面了,別人會誤認為郝省長在世時是郝省長故意不來往,給那些看笑話的人落下話柄。郝省長最在意自己的名節,作為妻子,她不能在丈夫去世後,損害丈夫的名聲。

其次,如果她和周志剛見面了,周家人知情達理,不提任何過分的要求,可萬一周家的親戚鄰居有求於她,託她幫忙辦事怎麼辦呢?她若拒絕,別人會把這份怨氣發洩在周志剛家人身上,認為周家連這點小事都幫不上忙,以後還談什麼親戚朋友?她若幫了,不僅有違紀律,後面找她幫忙的人只會越來越多。既然和親家見面會陷入兩難,不如和之前一樣,井水不犯河水。

冬梅媽知道,兩家親家沒見面,是秉義這一輩子的心病。只是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她不奢望秉義能理解她,她只希望她離世前,能做些什麼,減輕他的心病,免得她去世後,秉義把對她和郝省長的不滿,都轉移到冬梅身上。

以冬梅的能力,冬梅媽完全不用為她的衣食住行而擔心,她只擔心女兒會受委屈,所以臨終前,她特地為周秉昆提前出獄的事求情。冬梅媽這麼做,看似為了周秉義,其實這件事背後暗藏的心機並不少。

她故意提了一個上級領導能輕易滿足的小要求,就是要讓上級領導知道,她不是做了事就邀功之人。她為周秉昆提前出獄這件事小事麻煩組織,說明她和秉義從未因為權力問題動過私心,不然這種事完全沒必要拿出來單獨談。

其次,冬梅媽這麼做,也是用行動告訴周秉義,她心裡一直都認可他這個女婿,認可週家這門親戚。如果不重視,她不會在臨終前,只會秉昆的事求情。她在彌補周秉義心裡的遺憾,讓周秉義對她心存感激,她去世後,善待她的女兒冬梅。

而冬梅媽這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了得到秉昆的感激。

為冬梅留後路

周秉昆是家裡的老三,因為從小學習成績不如秉義和周蓉而自卑。當年周蓉下鄉到貴州當知青,周秉義去了建設兵團,周秉昆留在老家邊工作邊照顧母親。

周秉昆不愛學習,所以閒暇時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嘮嗑。但周蓉和周秉義都是渴望學習新知識的人,他們姐弟倆通過努力都考上了北大,畢業後沒多久,周蓉當了副教授,秉義也進入仕途當了官。

周家有三個孩子,兩個孩子上了北大,另一個孩子連拿得出的學歷都沒有,所以在眾人眼裡,周秉昆比哥哥姐姐矮了一大截,不管他為家庭付出多少,別人都看不到,他們只能看到周蓉和秉義是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

但是熟悉周秉昆的人都知道,他雖然沒有高學歷,但為人仗義,心地善良。母親得了腦血栓,是秉昆努力掙錢,維持家裡的開支,也是鄭娟每天為秉昆的母親端屎端尿,為她按摩導致手變了形,才有了母親後來的康復。周蓉將女兒玥玥放在光子片裡,也是秉昆和鄭娟任勞任怨,將孩子拉扯長大。

玥玥長大後,鄭娟和秉昆從來沒有因為替周蓉養過孩子,問周蓉要過報酬,也沒想過讓玥玥長大以後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周蓉的日子過得好,他們不討好不巴結,周蓉過得不好,秉昆和鄭娟總是能幫襯就幫襯。

就算冬梅的媽媽不瞭解周秉昆和鄭娟的為人,但聽郝冬梅的敘述中,以她的聰慧,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況且冬梅媽還曾見過周秉昆。

周秉昆和曲書記關係很好,曲書記退休後閒賦在家,秉昆擔心老兩口過年無聊,每年過年都會和朋友們去看望她。曲書記和冬梅的媽媽是鄰居,有好幾次,郝冬梅陪母親吃完飯遛彎時,都聽到曲書記家裡熱鬧非凡。

隔著玻璃,冬梅看到了秉昆,便向母親介紹起來,秉昆是秉義的親弟弟,為人熱情善良。冬梅的媽媽心下了然,秉昆來看望曲書記,原本可以順路到秉義家坐一坐,可是他沒有。如果不是她遛彎撞見,她壓根不知道秉昆來過。這側面說明,秉昆是非分明,不是眼中只有金錢和利益的人。他不願意麻煩秉義,就是不想給秉義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秉昆偶爾來看望曲書記,倒不算稀奇。可他每年都來,年年都不落下。曲書記也喜歡秉昆,當初曲書記的丈夫在澡堂子扭到腰,是秉昆見義勇為,把他送到醫院。曲書記把他安排到最累的車間工作,他也任勞任怨,對曲書記尊敬有加。要不然秉昆入獄時,曲書記不會聽別人說他自暴自棄就焦慮不已,非要去監獄探望他。

秉昆的人品和口碑是有目共睹的,也正因如此,郝冬梅的母親才會看中秉昆的這一點,臨終之前為秉昆做一件善事,讓他提前和家人團聚。

她相信秉昆是心地善良、有恩必報之人。冬梅和秉義沒有孩子,將來老了以後,膝下無子女幫忙養老。秉義整日忙工作,身體容易透支,也容易忙起來就忽略了冬梅。只有讓秉昆欠她一個人情,她去世後,秉昆和鄭娟才會盡心盡力對冬梅好,報答她這份恩情。

郝冬梅的母親,這一生都活得通透堅韌。當年她和丈夫被打成右派,日子過得異常難熬,但她從未抱怨過,從未消極過,遇見什麼樣的困難,就解決什麼樣的困難。平反後,她用盡各種方式也沒找到失散的兩個兒子。有人說,她的兩個兒子已經意外離世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是最極致的痛苦。可她依然挺過了這份悲傷,堅強地笑對生活。

嚴介和說:哲學思維落實到現實生活,意味著柔韌、圓滑、智慧、通透,意味著生活中融會貫通,意味著凌駕一切世俗之上的遊刃有餘。

善良絕不是單純、無知、犯傻,就像複雜不代表奸詐,通透不意味著虛偽。冬梅的母親懂得察言觀色,比冬梅有心機,但有心機並不代表她是壞人。

許多事,她都看得長遠,並且在自己能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盡善盡美。她活得通透,懂得人情世故,也懂得換位思考。正是她處理事情遊刃有餘,以善良為出發點,懂得給別人留餘地,才能被周秉義尊重,成為影響秉義仕途最深的人。正是她大愛無言,周秉義才能和冬梅攜手一生。冬梅能有這樣智慧的母親,是人生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