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農村很常見的一種植物,不同地方叫法也不一樣,在河南地區多被稱作白蒿。在過去農村,茵陳也算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植物,但是近幾年,茵陳的遭遇很慘,基本上都被當做雜草剷除或者到秋季當柴火燒了。個人看來,茵陳是一種被浪費掉的農村寶貴資源!


茵陳識別

茵陳大多數農村人見到之後都能夠認出,不過還是有少數人分不清,接下來看看它長啥樣以及生長過程。

農村常說,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蒿子當柴燒,茵陳在生長過程中形態變化很大。一般在早春時節,已經枯萎的茵陳莖杆靠近地表位置,會長出新的嫩芽,這個時候的茵陳,最適宜採摘取食用藥,幼嫩的茵陳葉片莖杆綠中帶白;後期隨著茵陳植株的生長,形態發生明顯變化,植株可以長到1米左右。

茵陳的葉片相對較小,羽狀分裂,葉片莖杆柔軟,不要錯把艾草的幼苗當成茵陳採摘。


茵陳的價值

茵陳在我國古代就是非常有名的中草藥,古人對它的效果非常推崇,在很多古代醫學典籍中都有記載,比如在《本草綱目》中寫到:

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

在上世紀,茵陳這種植物對於農村人來說更是一個寶。上世紀農村比較貧窮,吃不飽飯,因此每當茵陳長出來的時候,人們就會採摘食用;除此以外,茵陳還可以賣錢,記得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到山坡上去挖,曬乾以後,到鎮上的藥店去賣,也能換不少錢。

茵陳一方面是藥用,另一方面在於它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因此在中醫學中很被看好。


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醫療水平也明顯進步,因此人們開始忽略茵陳,尤其是90後、00後這兩代人,估計都不認識了。一方面人們吃得好了,不願意再去吃野菜;另一方面,現在西醫更簡單方便,人們也不願意去吃中藥了,直接導致茵陳的需求量下降,以前在農村還有人挖,現在因為沒人收購,都把它當野草處理。茵陳現在在農村的地位,確實有點慘,在我看來,一種寶貴資源被浪費了,它有很大的開發價值,下面來聊一聊我的看法。

茵陳的開發前景

基於茵陳的藥用和食用價值,我覺得它有兩個開發方向可以嘗試。下面具體說一說:

1)用茵陳做飲品,茵陳在中藥領域的需求量有限,很多廠家都是固定渠道採購,因此可以獨闢蹊徑,和某些有資質的公司合作,做成飲品銷售。我在某寶上面看到,某些商家銷售的500克的茵陳茶,居然賣到25元左右,這個茵陳茶其實就是曬乾的茵陳。

現在城裡的有些人,對茵陳還是很瞭解的,他們會對其有所需求,在網店上面銷售,剛好能滿足一些散戶的需求。

2)做野菜進行銷售,這個方向最值得探索。實際上,最近兩三年,發現有很多人開始關注到茵陳,他們把茵陳當野菜食用,用來涼拌、蒸著吃、熬粥等等,很多吃法。有些城裡人春天還專門到農村來找茵陳,我曾經就見過有人在城市裡賣新鮮茵陳,一斤10塊錢。

農村有大量的野生茵陳,這種茵陳相較於人工種植的會更好,把野生的茵陳利用好,對於農村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產業。


茵陳種植技術

茵陳種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種子種植,可以在秋季茵陳植株乾枯以後,獲取它的種子;第二種根莖種植,種植戶可以在野外挖取茵陳的根莖進行移栽,茵陳這種植物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只要根莖正常,至少能存活2年以上。

露天種植,一般建議在春季地溫15攝氏度時開始種植,一畝地用種子50-100g拌細沙均勻撒施,並覆蓋一層薄土。種子發芽後及時間苗,並根據苗情追施尿素10-15kg提高長勢。

在生長期,要做好對病蟲害的預防,重點防治地下蟲,可以在種植前每畝地撒施1%的噻蟲嗪顆粒劑2000g;同時防好葉部病害,生長期十五到二十天噴施一次25%的吡唑醚菌酯,每次按照1500倍使用。

茵陳絕對是個寶,規模化種植以後,既可以出售給藥廠,又能夠自銷,絕對一舉多得。實際上這兩年還有一種野菜——薺菜,已經開始被消費者認同,很多地方農村都有人專門種植銷售,大家可以借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