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種植物,可以像茶葉一樣,在和人類的協作中,變幻出那麼多形象和風味;也從來沒有一種商品,能像茶葉一樣,具有那麼多屬性和可能性。

在現代社會多樣化的需求和營銷手段下,社會上也出現了許多真真假假的傳說。

這裡,我們整理出大家耳熟能詳的 8 條來一一解析。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01

傳言一:

“茶越老越值錢,存茶像買原始股”

茶的價格主要由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兩方面決定。對於同一種茶、正規產品而言,品質越好確實價格會越高。

常規上講,春茶的鮮葉成本高於夏茶,頭春頭採肯定高於春尾;

一斤肥壯的實心芽會比葉子貴不少,而對於用成熟葉片做的茶,嫩葉的價格又高於老葉子。

而所謂講究“老茶”的茶類,如白茶、黑茶,它們剛生產出來的時候適口性不是很好,要存放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最佳風味的轉化。

換句話說,存放也是“老茶”生產過程的一環。

但即便是這種講究“老茶”的茶類,也不是所有的產品放久了都好喝,還取決於它剛生產出來的時候品質是否達標,保存過程是否得當

相比生鮮食品,茶葉作為乾燥食物,更容易保存,但也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保存下去。

多數茶葉都有“最佳嘗味期”,過了這個期限,茶葉就不好喝了,像常規的綠茶、紅茶,最佳嘗味期多在 12 個月到 36 個月之間。

即使是講究“老茶”的茶類,也沒必要過度強調茶葉的金融屬性,把它當作金融衍生品來運作。

畢竟,作為一種食品,“被喝掉”才是它價值的體現。

02

傳言二:

“喝茶一定要喝有機的

非有機茶裡都是農藥”

有機茶的種植和加工方式,基本遵循自然規律,讓茶樹和茶園環境中的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都能按照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生存,儘可能減少人為的影響。

這讓靠天吃飯的製茶業更充滿了不確定性。

鮮葉產量不確定,人工除草效率低,有機肥成本高而且效率有限等等,使得“真正滿足有機標準”的茶葉成本非常高

而它們好不好喝呢?最終還是要看製茶師傅的手藝。

非有機茶園管理成本較低,鮮葉產量高,製茶師傅只要是正常發揮,保證標準的茶葉品質即可。

非有機茶園會使用農藥來殺菌滅蟲,但農藥品種、降解週期、施用時間和部位等等並不難做到“遵守國家規範”,而並非像人們以訛傳訛地那樣“都是農藥”

如果去計算每天透過喝茶攝入的“農藥量”,其實遠比通過常規飲食可能攝入的農藥少。

簡單總結:喝茶可能攝入的“農藥殘留”跟蔬菜水果糧油等其他農產品相比要少得多。

03

傳言三:

“泡茶一定得用熱水”

熱水泡茶,是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所以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水要燒滾開再泡茶,溫吞水泡茶不好喝也不禮貌,茶涼了不能喝等等。

過去,衛生條件特別是水的淨化不如現在,所以把水燒開煮沸,是滅菌淨水的主要方法。

現在,人們的飲用水很多都是直飲水了,煮不煮沸就沒那麼重要了。

於是,泡茶有了更多選擇和風味呈現。

有的茶咖啡因含量高,比如多數綠茶,熱(沸)水泡容易苦,我們就降低水溫到 80°C 甚至更低,這樣可以降低咖啡因在水裡的溶出量,茶就沒那麼苦了。

有人喜歡喝冷飲,那就可以用冷水甚至冰水來浸泡茶葉,只要浸泡時間足夠長(一般是 1 個小時以上),茶葉的香氣和滋味照樣可以進入冷水中,稱為冰爽暢快的冷泡茶。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而且,和含糖的冷飲比起來,原味冷泡茶的熱量為零,是控制熱量的人們的飲品首選。

04

傳言四:

“泡茶一定要用很貴的茶具

否則泡不出茶的‘好’”

生活在唐朝、被後人尊為“茶聖”的陸羽曾說:器為茶之父。

所以自古以來,各階層茶客都很注重喝茶泡茶的器具,要名貴、要好看、要有來歷或講究。

用大缸子或者玻璃罐頭瓶子喝茶,總被認為“粗鄙”。

用專業茶具泡茶喝茶、以示對茶葉和客人的重視,這無可厚非。但專業的茶具不一定很貴,關鍵是看我們如何定義“專業”。

更重要的是,泡茶是個技術活兒,熟能生巧,即便手邊沒有順手的茶具,我們也能通過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把茶泡好喝。

簡單說,無論茶具專業還是“業餘”,名貴還是普通,能不能泡出茶的“好”,都主要取決於沖泡的技能。

貴的茶具呈現的是泡茶的“儀式感”和視覺審美,跟泡出來的茶是否好喝關係不大。

05

傳言五:

“茶都是又苦又澀的,不好喝”

過去有句話說:不苦不澀不叫茶。

現在看來,既有點調侃的意味,替那些比較苦澀的茶解個圍,也反映了在物資短缺的年代,濃茶會給人們帶來更多安全感。

現在的茶葉,品類豐富,工藝到位,再加上物流的通達,人們在茶葉風味上有了更多選擇。

有苦而不澀的,也有不苦不澀的,也有苦澀之後回甘生津的。

現代人泡茶,更注重置茶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三者的調整,力求泡出滋味平衡、回味舒爽的茶湯,從而體驗茶的和諧之美。

06

傳言六:

“綠茶寒、紅茶暖”

綠茶幹茶是綠色系的,茶湯是淡黃色的,滋味微苦,所以從視覺上帶來涼爽感,味覺上帶來收斂感。紅茶呢,幹茶多是黑褐色的,茶湯都是討喜的紅色,自然給人熱烈浪漫的感覺。

紅茶的茶湯多數苦感較低,高品質的紅茶沖泡得當,品飲起來還會有微微的蜜糖香氣,讓人感覺溫暖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再加上有些傳統文化愛好者,把陰陽五行學說簡單粗暴地安在了茶葉上,所以很多人都會誤認為“綠茶寒、傷這兒傷那兒”、“紅茶暖胃、美容養顏……”

其實,綠茶和紅茶根本的差別在於製作工藝。

綠茶的製作中,有一個關鍵步驟叫“殺青”,就是通過高溫讓鮮葉中的氧化酶失去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變色(茶行業把這個“茶多酚氧化變色”的過程稱之為“發酵”,跟生物學上的“發酵”含義不同)。

而紅茶則反其道而行之,是讓茶多酚完全氧化變成茶黃素和茶紅素,被稱為“全發酵茶”,從而產生不同於綠茶的風味。

也就是說,同樣的茶樹鮮葉,既可以做成綠茶,又可以做成紅茶。

茶多酚的氧化(即茶行業所說的“發酵”)只是影響茶葉的顏色、香氣和滋味。

而能夠進入人體的那些可溶性成分產生“暖”“寒”的說法,只是牽強附會的臆測

07

傳言七:

“要到茶區才能買到好茶”

中國的產茶區遍佈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都是風光秀麗、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對於喝茶的人來說,有機會去茶區遊玩,自然是心之嚮往的。

有許多人認為,深入茶區,可以從當地茶農手裡買到真實可靠、物美價廉的好茶,把中間商甩開幾條街遠。

這想法其實有點“天真”。在茶區能不能買到好茶,取決於你對茶是否能有專業鑑別能力,以及有沒有固定可靠的渠道

茶農手裡多數是製作好的“毛茶”,也就是還沒有進行揀剔、篩分、勻堆、拼配等精製環節的茶葉,更不是標準化商品。

面對著一大堆風味各異、良莠不齊的初級農產品,沒有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的人,很難挑選出標準的、又合乎你心意的好茶。

對於多數人而言,“看一看、聞一聞”,實質上跟“瞎蒙”差不多。

茶農辛苦做茶,自然希望結交穩定且購買量大的客戶。

對於偶爾到訪的旅遊者,往往也就是買個幾斤茶葉,真正高水平的茶農也不見得有興趣來接待。

在茶區能不能買到好茶、能不能以合乎期望的優惠價格買到好茶,對於一般的遊客主要還是看運氣了。

08

傳言八:

“喝茶‘包治百病’”

“喝茶有種種禁忌,否則會傷身”

在古代,醫學、交通、信息都很不發達,茶葉以及人們身邊的很多種植物,都起到了緩解病痛的作用。

這和當時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以及治療手段的侷限有關。

現代醫學不斷進步,對疾病的認識和預防、治療手段也在不斷加強,茶葉也該卸下“歷史重擔”,迴歸到“好喝的飲料”的樸素形象了。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最多,可以承擔一些“文化使者”的新任務。

現代科學也確實發現茶葉中有“很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這被被商家演繹出種種“功效”。

其實,我們每天的飲茶量是有限的,能夠攝入的那些“活性成分”並不足以達到科學實驗中的“有效劑量”,也就不能指望這些物質在身體裡能起什麼作用。

相對於古代的“包治百病”,茶葉的“低熱量健康飲料”的屬性,在現代社會里更科學、更接地氣,也更深入人心。

至於流傳甚廣的那些喝茶的“禁忌”,得看個人的身體狀況,不能一概而論。

作者:於佳平

審核:雲無心 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