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春節假期臨近尾聲之際,臺灣島內的政治風向再次發生了變化。據《中國臺灣網》援引多家臺媒近日發佈的消息稱,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對民進黨新任黨主席賴清德宣稱“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沒有必要再另行宣佈獨立”的囂張言論作出公開回應。馬英九表示,放眼全世界都沒有一個叫“臺灣”的國家,因此賴清德的說法難以成立。

此番賴清德與馬英九的口舌之爭,本質上是臺灣島內“臺獨派”與“民國派”之間的長期爭論,前者妄圖一步到位,否認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這是島內深綠勢力長久以來的幻想。而後者雖然還披著“民國”的外衣,但實際上乾的也都是“借殼上市”的勾當,對於推進兩岸和平統一是絕口不提,儼然將大陸視為與自己毫無關聯的政治實體,以至於國民黨現任黨主席朱立倫,曾公開喊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這種狂妄之言。

馬英九

歸根結底,兩派的核心訴求都是不再承認臺灣與大陸在歷史上的連接,用西方政治邏輯來解構兩岸關係,最終達到完全脫離大陸,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回應了此前連戰在自己最新出版的回憶錄當中,稱馬英九並沒有採納自己提出的與大陸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建議一事。馬英九辯解稱,由於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需要耗費的時間很多,相較之下先推動一些涉及民生的兩岸協議會更好。

這一解釋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很難經得起推敲,如果說馬英九是臺灣主流政治勢力當中最親大陸的代表性人物,那麼他當年在任時實施的各項決定,其實足以反映出臺灣政界對兩岸問題的真實態度。回顧過去歷史不難發現,兩岸和平協議與其說是因為程序繁雜而沒有啟動,倒不如說臺當局從來就沒有顯示出希望就此展開討論的誠意。

連戰

而這恰恰是馬英九無法自圓其說的關鍵所在。作為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及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不可能不知道“和平協議”是兩岸邁向和平統一的重要環節,但當大陸敞開大門,希望用誠意來換民意時,馬英九回應的卻是“徐徐圖之”。尤其是在他的任期內還爆發了著名的“反服貿和太陽花運動”,讓人看清了其“漸進式臺獨”的本質,也更加讓大陸民眾意識到,島內的藍綠兩派已經操縱了輿論風向,成為了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代表不了廣大民眾的民意。

不過,馬英九的這一動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島內政治氛圍的鉗制,當時的馬英九在與大陸深化兩岸關係時,就不斷受到民進黨的故意阻撓,如今被民進黨嚴加保護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當年卻被民進黨誣衊成“糖衣炮彈”。可即便如此,馬英九想用“重視民生”來為自己昔日的所作所為進行辯解,也只能更加證明他軟弱無能的政治底色。

兩岸統一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心願

以馬英九為首的“民國派”,無非就是想背靠“九二共識”,從大陸的改革開放紅利當中漁利,對兩岸統一議題卻絕口不提。因此馬英九所代表的“民國派”,從某種程度上與民進黨所代表的“獨立”派是一丘之貉。時至今日,臺海局勢在美西方的刻意操弄下變得極為敏感,而馬英九至今還抱有幻想,認為兩岸還能回到昔日國民黨主政時的政治氛圍,是典型的執迷不悟的鴕鳥心態。

在我看來,國民黨想要贏得民心,獲得重生,只有放棄左右搖擺的政策,堅定的高舉推動國家統一的大旗,多做一些真正有利於臺灣人民福祉的事情。惟此,臺灣民眾之幸,兩岸人民之幸,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