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杜若——鄭誦先先生墨跡展”暨文人書法現狀與思考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辦,會議由中國政法大學漢字書法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及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藝術教研室共同主辦。孫鶴教授主持會議,康晨宇教授、金莉莉副教授、李京澤博士出席會議。
鄭誦先先生(1892-1976)名世芬,字誦先,號研齋,別號勉堪,晚年以字行。北京書法研究會創建人之一。鄭誦先先生的書法,文風醇厚雋永,書風古雅蒼茫,具有文人書法的高尚品位。鄭誦先先生精研文史,工詩擅文,書法諸體鹹能,晚年章草以漢隸與相融,尤為氣象雄深。其法度嚴謹,又不失飛動之勢。以書見人,映照出誦老傳統儒士的修養與胸襟。
研討會現場陳列著鄭誦先先生墨跡30餘件,其中有逾尺大字之作,亦有不足寸字之書;有魏碑體勢,亦有章草、篆書;其內容更是出於己手,或以詩寄情、或以文達意。更可貴的是其詩文中既有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對後學的諄諄教誨、更有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的感慨。
誦老親炙的兩位弟子——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前副所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董琨先生和北師大中文系教授郭慶山先生率先發言。
董琨先生通過對蘇軾書法觀的分析,引出本次研討會的會議主旨,通過對蘇軾書法理念極其影響的闡述,映射出文人書法的內涵和精神格調。董琨先生對蘇軾書法觀念的旁徵博引,闡明瞭高水平文人書法的理想,尤其是對於書法與人格關係的解讀,更說明文人書法在蘇軾心目中的特有指標。
郭慶山先生則動情地回顧了受教於誦老門下的親身經歷,總結了誦老書法藝術的指導思想以及個人所受的言傳身教,郭先生談到自己每每於書法學習知難欲退之時,如何得到誦老的熱情鼓勵,特別是深情回顧了誦老身上胸懷天下的傳統文士的情懷,感人至深。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華南師大特聘教授蔣寅先生,結合誦老作品,從其詩作和書法兩個方面,論述了誦老書法中的文人修養,尤其以一個詩學家的角度,分析點評、具體闡述了誦老墨跡中的詩作成就,對其格律之嚴謹、用典之得當、文風之醇厚給予高度讚揚,並對其書法中別具一格的空間效果作出一一分析,指出其在表現古典美的同時,偶爾出現的現代藝術的趣味。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文史學家陶文鵬先生,以其擅長的宋代文學為參照,對比分析了文人書法的古今之落差,陶先生風趣的談吐、深刻的見解,在貌似輕鬆的口吻中將與會嘉賓引向了深思。他以誦老詩文書法為出發點,結合自己在北大讀書時期的恩師吳小如的書法觀念與實踐,對比當今文人書法的現狀,做出了精闢的分析。
內蒙古大學原校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連輯先生,以縱向歷史為線索,系統論述了傳統書法中的文人品格,在書者學養、人格、胸襟、作品內容等方面的特質,並直陳當今的書法表現之弊端。鑑於其個人書法實踐的優勢,連輯先生的發言尤其深刻且切中要害。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篆刻家駱芃芃女士,曾在二十年前親任責編,主持編輯出版了鄭誦先先生書法作品集,當她把大八開的厚重精美的作品集擺在大家面前,並介紹精心佈局作品集色彩、圖案及其中寓意時,嘉賓們無不讚嘆,而這部作品集也因其獨到的設計之美,獲得了圖書設計大獎。
《中國書法》第二編輯室主管編輯熊瀟雨女士,恰逢2018年主持編輯《鄭誦先專題》一週年之際,她回顧了為使誦老墨跡更優質地呈現而做的種種細緻工作,並客觀陳述了當今書法的從業者在心理、功利等方面的現實需求,以及他們寄託於書法的內在動機。很顯然,這些需求、動機或者說出發點,是將書法推向文人書法的反方向的一股巨大力量,但卻是書壇的主流。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博士研究生姚靈,根據港中大博物館等地所藏誦老墨跡,對誦老書法中的隸書淵源做了專門而深入的學術探討。(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江偉)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