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片非註明均為本人拍攝)

興寧農村有句老話:割禾割到秋,蒔田蒔到處。這句話有2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說舊時割禾蒔田效率低,把整個勞作時間拉得很慢長;另一方面是勸人不用匆忙,在立秋以前割禾或處暑前蒔田都符合水稻的生長規律。

可是,對於現代人來說,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卻變得越來越浮燥,越來越喜歡自作聰明,恨不得蒔完田第二天就可以割禾,完全無視水稻生長規律,想蒔就蒔想割就割。“懵懵懂懂,驚蟄浸種”這句話幾乎人人會說,可是每年立春前後,興寧的大部分水田卻早早就插滿了新秧。春耕如此,夏忙同樣如此,這其中固然有品種及氣候變化的因素,但更多的卻是反映出浮燥日益增長,人們似乎不再奉行“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思維,反而在琢磨著如何種下一粒籽,收穫一蘿金的歪門邪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凡生物總有一些生長規律,如此恣意妄行真的代表了技術的進步嗎?如此產出的稻穀真的更符合我們的口感嗎?

在野外尋找植物,同樣要遵循各種生物的生長規律,什麼季節可以找到什麼植物,什麼季節存在什麼隱藏的風險,錯過了季節,也許已經花謝葉落,即使從旁邊經過,也未必能夠發現想要尋找的植物。而在蛇蟲活躍的日子,則又必須時刻警惕,謹防突發風險,既要預防蛇蟲襲擊,也要防止酷暑逼人,因此不得不放緩調查步伐。

76、山烏桕,大戟科烏桕屬落葉植物。

嫩葉鮮紅色,與烏桕的區別在於葉子,烏桕葉近圓形,而山烏桕葉尖較長,為橢圓形。

(福興大塘村標本)

(羅崗白鶴仙寺標本)

(葉塘麻嶺村船坑裡標本)

77、楮樹、桑科構屬落葉小喬木,又名谷樹,小構樹。

《詩經》稱之為谷,朱熹道:谷,一名楮,惡木也。朱熹一語否定楮樹,乃出於其自身好惡,我們無須計較。楮之果實與構樹相似,晉代葛洪對其大吹大擂曰: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徹視。道士梁須年七十,服之更少壯,到百四十歲,能行及走馬。煉丹之言更為不可信,但多少也能反映其功效。

(葉塘鎮三變村標本)

(葉塘鎮三變村標本)

(葉塘鎮三變村標本)

78、構樹,桑科構屬落葉小喬木。

構樹在興寧很是常見,估計很多人小時候都跟鳥雀爭吃過它紅豔豔的果實。

(福興墨池村標本)

(福興墨池村標本)

79、紅背山麻桿,大戟科山麻桿屬灌木。

(葉塘三變村標本)

(大坪雙頭山標本)

80、白背葉,大戟科野桐屬灌木。

(大坪雙頭山標本)

本期5種植物,除山烏桕外,其它4種都較為相似,但亦都常見,憑標本均可識別,無需特別介紹。

#興寧##植物##梅州##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