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

揭陽一名街坊因為被小蟲子咬傷

隨後全身麻痺、倒地休克

情況十分危急

這一次咬人的主角

是此前曾多次報道過的

紅火蟻

當天

男子在草叢裡被咬傷後

身體出現多處不適,被緊急送往醫院

“剛開始腳很癢很癢

沒幾秒全身都起水泡了,全身像被火燒

從腳麻到頭

眼睛也睜不開,全身麻痺……”

所幸送院及時

目前該名男子已出院

事發後

當地相關部門也已對該地點進行了消殺

知多D

紅火蟻,又名火蟻,因被其蜇傷後會出現火灼感而得名。其攻擊性很強,一旦被驚動就會追人叮咬,咬後局部皮膚形成紅斑、水泡、硬腫,有癢感。

紅火蟻的毒液含有少量水溶性蛋白等物質,會導致少數過敏體質的人產生過敏反應,嚴重者引發過敏性休克,如呼吸困難、頭暈乏力等,嚴重可導致死亡。

各位街坊

出門在外,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如果在路上看到凸起的小土堆

一定要遠離!

不要撥弄!

據瞭解

在我國,紅火蟻是入侵物種

除了紅火蟻

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也值得警惕

他們從何而來?

通過哪些途徑傳播?

面對外來入侵物種,

我們應如何提高辨識和處理能力?

快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草地貪夜蛾高齡幼蟲危害雄穗

“像一床被子蓋著讓樹窒息”

“外來入侵物種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就像火災一樣。如果能在小火苗的時候撲滅它是容易的,可一旦蔓延起來,要想根治已經無能為力。”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二級教授李永濤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學院團隊承擔了農業農村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全省各地的一系列重大外來入侵有害物種調查和防治工作,主要包括有害入侵的植物、昆蟲、病蟲害和水生生物四大類。

“我們通過粵西、粵北、珠三角和粵東地區的網格化調查,對全省外來入侵有害物種的發生、種類、分佈地區、發生頻度以及傳播路徑、危害有了清晰的刻畫和基本的認識。”

李永濤

據最新資料統計,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種類繁多,涉及植物、水生動物和病蟲害等多個領域、多種生態系統。

其中我們身邊熟知、影響危害較大的入侵植物有薇甘菊、鬼針草、水葫蘆、紫莖澤蘭、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入侵水生動物如福壽螺、牛蛙、巴西龜和最近新聞曝光度極高的“怪魚”鱷雀鱔等;入侵病蟲害如紅火蟻、草地貪夜蛾、松材線蟲等。

這些入侵有害物種多來源於距離我國相隔萬里的美洲地區,其繁殖能力強且入侵我國本土後無自然天敵制約,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

據介紹,有害入侵物種的危害方式主要表現在:

一、破壞本地的生態系統,影響生物多樣性,如肉食性的鱷雀鱔能把生存水域周圍的各種小型魚類捕食殆盡;

二、侵佔農作物、經濟作物生存空間、養分或以作物為食,傳播各類毀滅性病害使得工農業減產,如傳播廣泛的薇甘菊、草地貪夜蛾和松材線蟲等;

三、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健康,如紅火蟻叮咬,嚴重可使人休克死亡。

“薇甘菊等入侵植物也是綠色的,隱藏在一大片綠地裡,很難用肉眼分辨出來。這種植物的最大危害性在於它非常喜歡覆蓋纏繞在各種果樹身上,不僅和果樹爭搶水分、養分和光照,還非常茂密,就像是一床被子蓋在了果樹身上,讓果樹窒息而亡。”李永濤說。

薇甘菊

目前危害嚴重物種超100種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齊國君副研究員長期從事紅火蟻等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的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他說:“我國是全球遭受外來生物入侵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多達100多種。

齊國君

李永濤表示:“像福壽螺也是目前危害嚴重的入侵物種,同樣要加以警惕。福壽螺以前是我國引進的水生生物,但因為口感不好,基本退出了人們的‘菜譜’;但現在,福壽螺的大量繁殖對水稻生產產生比較大的威脅,它會咬水稻的根系,讓水稻減產。

李永濤介紹,還有一些水生生物,如“清道夫”魚、羅非魚、牛蛙等,因其生命力頑強、缺少天敵,也在野外快速繁衍。“‘清道夫’的生命力是最頑強的,即使到陸地上暴曬都還能存活,這種魚在國內缺少天敵,擠佔了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

隨著苗木、洪水、風入侵蔓延

除生存能力強,一些有害入侵物種有著特殊的傳播方式,也是其難以被根治的重要原因。

齊國君告訴記者,紅火蟻傳播的方式主要有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兩種。自然擴散包括有翅繁殖蟻婚飛、隨洪水擴散和蟻巢搬遷。

成熟蟻巢全年都會產生有翅繁殖蟻,條件合適即可婚飛,有翅雌蟻和雄蟻會在高空進行婚飛交配,受精後的蟻后降落後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建立“王國”,如有風力協助可擴散更遠。

紅火蟻及蟲卵

此外,一些地區在發生洪水之後,紅火蟻蟻群會形成“蟻筏”隨水漂流,等洪水退到合適的地方重新建巢,這種方式叫水流擴散。

齊國君告訴記者,人為傳播是紅火蟻遠距離傳播擴散的主要原因。紅火蟻可隨著草皮、花卉、苗木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物種入侵途徑也有多種方式,如有意引進變為入侵種,隨國際貿易、交通工具傳入和自然傳播等。”齊國君說,入侵物種可以藉由風、水流或昆蟲、鳥類的傳播,使植物種子、動物卵或幼蟲、微生物發生自然的遷移,逐步蔓延到達新的區域,如草地貪夜蛾遷飛入侵我國、紫莖澤蘭從中緬邊境入侵雲南等。

李永濤則介紹:“薇甘菊只有在開花時才容易被肉眼辨別,而此時,它的花粉已經隨著風到處飄散,傳播也很難遏制。”

美麗的馬纓丹花

高科技精準助力調查防治

對於已經發生危害的入侵有害物種該如何除害?李永濤告訴記者,目前對於入侵生物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人工物理防除、播灑化學藥物和生物防治等,通常也要依據具體情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自2019年起,由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安排、華南農業大學技術團隊負責實施,完成了廣東省薇甘菊、福壽螺、紅火蟻、水葫蘆和馬纓丹5種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的網格化調查與監測,調查監測面積在110萬畝以上,並對其重點危害物種紅火蟻、薇甘菊和水葫蘆在多地開展了綜合防治技術推廣示範工作,成效顯著。

福壽螺卵

李永濤表示:“比如,在外來有害物種高發的流溪河流沿線,我們重點開展薇甘菊和紅火蟻的調查、防治工作。針對薇甘菊,我們通過紅外遙感以及無人機的光譜學特徵分析對薇甘菊進行快速的識別,利用全新基因圖譜識別技術,我們在全綠色背景下能快速識別出薇甘菊的分佈及位置,以及它的危害程度;同時,我們還利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消殺。”

李永濤告訴記者,外來有害物種防治需要久久為功,不能一蹴而就。“像薇甘菊在野外蔓延,其治理的難度非常大。要殺滅薇甘菊,同一個區域都要經過反覆多次消殺才能根除。”

海關築牢“籬笆” 市民提高警惕

談到如何防範有害物種的入侵,李永濤認為:“目前人們對入侵物種的安全意識仍然比較淡薄,不少入侵物種是由國內一些種植、養殖單位主動從國外引進的,沒有進行合理的風險評估和安全控制,導致某些引進的物種大量逃逸、繁殖。入侵物種對本地物種安全、生態安全、人類健康,特別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會構成極大的威脅,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

其次,李永濤建議要加快制度化建設,完善治理體系。“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與國際接軌,從物種引進的生態風險評價、信息網絡構建、外來物種生態風險監測、建立多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機制、完善責任追究和經濟賠償機制等諸方面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使物種管理工作系統化,法律化,提高科學性。”

第三點,李永濤認為應提高防治技術水平,提升資源利用率。“我們不僅要加強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取長補短以達到綜合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的目的,還要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各部位的機能進行研究,探究進行生態化、資源化利用,掌握合適尺度,變害為利。”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發佈《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於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管理辦法》從三方面對加強源頭預防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是規範引種管理。因品種培育等特殊需要從境外引進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水產苗種等外來物種的,應當依據審批權限辦理進口審批與檢疫審批;

二是強化口岸防控。海關應當加強口岸防控,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對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依法進行處置;

三是加強境內檢疫。縣級以上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加強境內跨區域調運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植物產品、水產苗種等檢疫監管。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武威、張丹